管小奇:許校長,您好!請問您高考前后在做什么?
許寶杰:我的家鄉在甘肅蘭州,1977年元月份,我高中畢業,因為我的兩個姐姐已經插隊下鄉了,按照政策,我不用插隊。我的大部分中學同學也都到甘肅河西走廊插隊。我在家沒事干,等著街道分配工作,很苦悶,就到街道上一個工地打小工,和水泥、搬磚,一天掙1元5角。
8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大學要招生了,不需要選拔,直接報考,聽到這個消息就不太敢相信,這么大的政策怎么會調整?不經過組織選拔,誰想上(大學)誰就上(大學)?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直到8月底9月初,要恢復高考的信息越來越多,我就辭了工地的工作,工長還勸我:“你怎么相信這件事,不如工作給家里掙點錢。”直到1977年10月份,廣播電臺和報紙才公布高考方案,12月考試。當時準備高考的時間特別短。對于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錄取?心里全都沒有底。
第一次高考我過了分數線,但沒被錄取。這次高考給我了巨大的信心——沒怎么復習還考過了線!
過完年,我開始制定復習規劃。其間,街道給我分配了副食品公司的工作,在當時這份工作已經算是不錯的工作了,但是我拒絕了。我一如既往地在家抓緊時間復習,有時甚至通宵達旦。
1978年我高考非常順利。張榜那天,區政府門口貼了一張紅紙黑字的布告,布告前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我站在布告前,從最后一行開始找自己的名字,布告一行六個人名,最后我在第一行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考了全區第六名!
匱乏的物質與豐富的業余生活
在浙江大學讀書歲月
管小奇:您當時怎樣填報志愿的呢?記得剛到大學時的情景嗎?
許寶杰:蘭州地處西北,我特別向往江南的風光美景。我知道浙江大學地處風景秀麗的杭州,辦學歷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學術教學水平,我就填報了浙大,也被錄取了。去浙大報到的時候家人給我買了硬座火車票,我只身一人坐綠皮火車從蘭州到上海,再轉火車到了杭州。全程40來個小時,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累,因為心情很興奮,內心充滿了對未來大學生活的向往。
班里浙江、江蘇、福建的同學居多。當同學聽說我來自甘肅,就覺得很遙遠,對西北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那個時代家里沒有電視,信息匱乏,不同地方的人相互之間的了解不多。有的同學講方言,聽不太懂。說話帶點口音,大家會覺得很有意思、很搞笑、很新奇。
那時物質普遍匱乏,但我們比較幸運,杭州是魚米之鄉,食堂很不錯,飲食還是很豐富的。我第一次吃螃蟹就是在浙大的食堂。
管小奇:當年上大學沒有手機、網絡,平時玩什么?
許寶杰:那時我們每天的課排得特別滿,晚上自習一般到十點,自習完回到宿舍,我們喜歡躺在床上聊天。當時別說手機、網絡,連計算器都沒有,復雜的計算就用計算尺。大二開始有班里同學的海外親戚從海外寄來計算器,看到覺得很新奇。我們讀書時,一個系一臺電視,遇到重大比賽,就把電視抬到操場上大家一起看。
但是我們課余生活還是很豐富的,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看電影,看文藝演出等等。杭州城里有很多名勝古跡、美麗的風景,周邊有千島湖、黃山等,我和同學們經常外出旅游。我覺得咱們國家的旅游事業大概就是從我們那代大學生開始的,之前老百姓沒有旅游的概念,花錢到一個地方既不探親,也不出差,而是純粹為了玩,這樣的事,以前似乎沒有過。
管小奇:有沒有計算機相關課程呢?
許寶杰:有。那時浙大的課程安排還是很先進、很超前的,有計算機課。我現在還記得計算機的型號——DJS131。計算機有多大呢?就像家里的十幾個大衣柜那么大。機房是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大空間,地面是防靜電的木地板,進去要穿拖鞋,要穿白大褂。但是這個計算機的功能,還不如現在電子表的一個芯片。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百萬次,現在智能手機的芯片運算速度是萬億次。計算機是怎么用呢?它沒有顯示終端,它的輸出就是打印機,計算完了,自動打出來一張紙。輸入是是紙帶。在紙帶中間打孔,“0”代表沒孔,“1”代表孔。要編一段程序,就要打孔,可怕的是,打錯了都不知道。那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打錯孔,沒有桌子,我們就趴在機房的地上對碼。即使運行一個簡單程序,我們都得花一個上午的時間。
管小奇:當時有特別難過的課嗎?
許寶杰:有。比如《控制工程》、《流體力學》,難度特別大。《流體力學》被稱作“流涕力學”,就是學這門課都是要哭的。《控制工程》這門課的考試我至今記得,從早上8點開考,一直到快到中午12點才開始有同學交卷,我做到了將近下午一點,餓得實在不行了。據說,有同學下午兩點左右才交卷。
改革開放與高考
管小奇:如果沒有恢復高考,您現在會干什么?
許寶杰:有改革開放一定會有高考。恢復高考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的意義在于給一代又一代年青人公平競爭的機會,讓我們走上了改變命運的光明道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國家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成就都是靠人做出來的。人才從哪里來?靠教育。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高考,沒有高考制度的改革,改革開放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既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高考,我們國家的發展難以想象,我想我的生活也會是沒有色彩,看不到未來。恢復高考就像點亮一盞明燈,照亮了前景和未來,讓我看到了一條向自己夢想前行的光明道路。
做奮斗者
管小奇同學
管小奇:您對18級的00后有什么期望?
許寶杰:首先要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既認知到自己的特長、特征與興趣,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要注重德行修養,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鍛煉強健的體魄,要學會欣賞美。要學會理性思考、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是非判斷,不被各種錯誤的社會思潮左右。要明確自己的事業發展路徑,強化自己的內生動力,不斷地成長,使自己更加優秀,為國家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要有責任感。我們那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強烈的家國情懷,關心時事,有使命感和責任感。國家發展到今天,是前輩們努力的結果,00后要有自己的擔當責任。我們國家的發展還不充分不平衡,我們所處的世界并不完美,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戰爭、災害、饑荒等等都還存在,讓未來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是你們的責任,你們要用智慧、用擔當讓國家和世界變得更美好。
管小奇:高考對您這代人命運的改變和對我們這代人命運的改變差別在哪里?
許寶杰:我們是特殊的一代人,那個時代一是人才極度缺乏,二是國家民族的命運正處在轉折的關頭,我們很幸運地參與了其中并見證歷史變遷。國家發展到今天,不是天上掉來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如果我們不選擇改革開放這條路,國家不可能有現在的發展和強大。18歲時讓我想象今天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恢復高考,我根本沒有機會上大學、讀博士、出國深造……
改革開放四十年后,世界處在了新的科技革命的轉折點上。這個轉折點不但是國家的,也是世界的,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各種發展戰略,比如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前,科學技術只要填補上國內空白就已經很好了。但在新時代,我們要思考如何才能與世界頂尖水平比肩甚至超越。這個轉折點屬于你們這一代人,你們的責任更大。這個轉折點所帶來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跳躍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前2000年和前1000年相比沒什么變化,前1000年和前200年相比變化也小,但是當下的前十年和后十年相比,變化非常大。
總之,希望廣大同學們把握契機,站立潮頭,勇挑重擔。不要覺得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你們的責任真得很大。你們是幸運的一代,享受到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果,但是不能光享受,要從我們的手中接過接力棒,做新時代的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