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我們面前的這個男生身著黃色外套,黑框眼鏡下那雙靈動的眼睛躍動著青春活力,言語嚴謹卻又不失幽默。他就是第三屆校長獎學金的獲得者——自動化學院智能1301班李宗賢同學。
積跬步方能至千里
2013年,李宗賢帶著親朋的期盼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告別南方小城來到北京,開始求學之旅。四年后,他又將帶著滿滿的收獲赴北京大學信息科技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大學期間,李宗賢必修課平均學分名列自動化學院智能專業2013級第一名,并獲得全校僅有的29個推免名額,榮獲了包括全國機器人錦標賽、華北五省機器人競賽等權威機器人競賽的一、二等獎、華為杯智能設計競賽全國三等獎在內的各種科技創新獎。從所撰寫的研究成果論文被CSIP2016(國際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大會)收錄,再到提出一種基于RBM無監督學習的卷積神經網絡(CNN)預訓練方法,所撰論文被國際EI檢索并申請專利權。從代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赴武漢參加2015中國自動化大會并作大會分組學術報告到代表自動化學院赴濟南參加全國智能制造高峰論壇,再到代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赴深圳參加全國青年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會并作項目路演。他始終在不斷提高自己,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成就離不開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
他在學習上,始終走在課業的前面,堅持上課之前就把老師傳授的知識,認真預習一遍。“課內基礎打好了,才好高屋建瓴,去學習與時俱進的技術。不僅滿足課內知識的學習,他還時刻關注著每年人工智能領域重要國際會議的論文集:“我需要看看世界上最牛的人在做哪方面研究,才能把握住研究的風向標,學習別人的工作,從中找到創新點和切入點。”
采訪之前,他正在電腦上查閱資料,密密麻麻的圖文都是前人精心總結的智慧,他在努力總結著,積累著,前進著。
團隊同行,其利斷金
“團隊同行,其利斷金。”一個人的力量常常是有限的,這就必須團隊協作,用集體的智慧克難攻堅。李宗賢多次提到,很多成果都離不開團隊的努力。
本次采訪所在的這個實驗室是自動化學院智能專業專門為學生開設的實驗室,這里的實驗器材繁多卻擺放得井然有序,盡顯實驗小組的嚴謹踏實,桌子上紅彤彤的證書見證著他們的努力。
說到是什么讓團隊獲得如此佳績時,他說,最重要的是團隊的執行力,遇到什么問題說干就干,從不拖延。“由于老師和主辦方白天比較忙,發修改建議時很多都是在晚上,即使晚上11點我們打電話大家都能立刻趕來調整機器。甚至有的時候大家徹夜未眠整理數據集、改論文,總感覺這事兒今晚上不辦好就睡不好覺,一定要全做完。”疲倦時,他們也會一起去操場散步,互相鼓勵,蒙蒙亮的天空見證了太陽的升起,也見證了團隊日復一日的堅持。
他非常感謝實驗室指導老師劉瓊和已畢業的黃至鋮學長:“老師為我們的實驗找方向,還經常帶我們去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感受學術氛圍,每次做項目他們都是耐心地給予指導。學長即使畢業了也經常帶我們參加各種項目,鍛煉我們,他們的嚴謹和專注很值得我們學習。”
機遇面前,理性選擇
自古機遇難求,但李宗賢明白,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機遇面前,一定要發現自己真正適合的路。
步入大三后,成績已在專業名列前茅,有望拿到學校保研名額的李宗賢努力思索著未來保研方向。這時,清華大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在2015年12月,還是一名大三本科生的李宗賢和團隊帶著作品在深圳參展,獲得了一名清華老師的贊賞,并邀請他加入自己的課題組。當時他是唯一一個本科生,課題組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當問到他是否愿意在清華“直博”時,他卻放棄了。
“我非常清楚,相比在實驗室做實驗,我更適合多出去實踐,當時自己也還沒有做好讀博的準備,不能勉強決定。”于是,他放棄了去清華的機會,決定去探索新的路。他說:“過程是辛苦而充滿享受的。”繼續努力學習課內基礎,提高課內成績,為保研做準備,并多次去各地實習或參加學術會議。火車永不停息地向前轉動,他也始終在為夢想的前方奔跑著,即使回家仍帶著資料繼續奮戰。當導師提出修改意見時只得一遍遍改,一遍遍深入。遇到難題時也曾苦惱,他常會聽歌放松下來:“最喜歡的還是陳奕迅的歌,或許每個有故事的人都喜歡聽吧。”說起準備的日子他仍充滿回味,現在聽起那婉轉的旋律也總會想起那些為夢想默默努力的日子,他在這段日子中收獲了成長,增長了知識。最終李宗賢順利通過北京大學2017年推薦免試研究生選拔,讓那個漫步在未名湖畔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采訪后不久,北京迎來了2017年第一場大雪,李宗賢興奮地在雪地上寫下“2017”:“2016是我收獲滿滿的一年,我會把2017當作一個新的起點。”雪地上,一串串前行者們留下的腳印清晰可見,他也一直一步一個腳印,用足跡丈量著夢想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