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大有這樣一支學生科技創新團隊,他們可以把廢棄的汽車燈罩變成機器人的臉面,也可將廢棄的電機快速運轉起來。為調試一個程序,他們可以徹夜不眠;為看隊里一場比賽,畢業后散布在各地的隊員也會趕回來。這就是Water隊。他們懷揣著希望,奔跑在追逐夢想的旅途上。他們對機器人的熱情,點燃了信息科大的校園;他們對夢想的執著,點亮了前行的路途。
創新無處不在
這是一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團隊,他們享受著科技創新的快樂。
2016年6月,第20屆機器人世界杯在美麗詩意的德國小城萊比錫舉行。盡管舟車勞頓,Water隊隊長李淵一下飛機,不顧一路風塵,就開始研究德國的天氣。只見他眉頭緊鎖,因為馬上開始的技術挑戰賽是在自然光環境下完成無通信的傳接球和帶球動作。盡管這一天空氣透亮,但時而白云遮日,時而太陽直射,會導致玻璃展館內光線分布不均,這對色彩的標定是極大的挑戰。
“機器人是固定光圈,這種光線的變化,足以使其致盲”,李淵連忙和隊員們商量,“必須創新性地改進顏色和場線的識別算法,并擴大標定范圍”。整整一個不眠夜,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改進算法,以讓機器人適應不同類型的自然光。直至奮戰到第二天比賽日,團隊才在上場前幾分鐘完成標色工作。由于前三個隊棄權,Water隊第一個上場。哨聲響起,機器人上電那一刻,大家的心都緊緊懸著。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對傳、帶球,西班牙的裁判露出了嘆服的表情。李淵和隊員們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最終,Water隊以34分的絕對優勢獲得了技術挑戰賽的冠軍。
如果一定要為Water隊貼一個最顯著的標簽,那就是“創新”。Water隊是學校的科技創新團隊,隊員們深深明白:如果做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就會失去發展的動力。隊員們人人都愛動腦筋,許多成員都紛紛加入了創新的行列。技術骨干蘇易衡從大一起就投身大學生創新項目,他負責的創新項目作品“腦電波輪椅”受到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高度關注;新疆小伙兒阿布都依木疆參與開發的“太陽能智能小車”,從北京市科委公眾參與創新行動計劃千余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進入前30名。2015年6月,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剛剛建立,蘇易衡和阿布等伙伴共同申請的創業項目——“輸液報警器”就成為首批入駐的項目。
在科技創新中,Water隊隊員們曾受游戲機感應器啟發,研發出守門員的新眼睛;也曾從漫畫里捕捉靈感,設計出多核心架構的決策系統;通過模仿高達動畫,開發出新的底盤結構;利用從網上淘到的橡皮輪和傳送帶,設計出抗沖擊的主動帶球裝置……這樣的創新成果,Water隊還有許多。他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積累,設計新的全景相機支架,只需很少的調節裝置就可以完成過去復雜的標定過程;創新性地設計電池排列方式,使用3D打印機來自制電池盒……這些創新或許對科學的推動微乎其微,但正是這微小的涓流才匯成創新的海洋,并生動地詮釋著信息科大人的精神——勤學、篤信、開放、超越!
為夢想而執著
從2006年至今,Water隊8次征戰世界杯,4次獲得世界冠軍,贏得了國內外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驚艷全場的獎杯和榮譽,是隊員們為夢想而不斷努力的結果。
Water隊從創始人陳嵩開始,一代代隊員以自己的努力與執著不斷詮釋著追夢的涵義。讀中學時起,陳嵩就對機器人著迷,他進入大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對機器人感興趣的同學組建研發團隊。為了節省經費,他用小得看不見的五號字打印宣傳單,滿校園張貼招募隊員。秋天的風很大,20來張A4紙邊貼邊飛。這一幕剛好被劉小銘等人看見。于是,劉小銘、趙亮和陳嵩一起就成為Water隊最初的隊員。
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一起容易,但真正要做出機器人卻沒那么簡單。創始之初,資金十分匱乏,而機器人制作恰恰又是一個燒錢的事情。陳嵩、劉小銘、趙亮頂著驕陽到二手市場買角鐵、淘二手電機,一起設計反光鏡曲面……制作單片機很燒錄板,趙亮回憶,“當時用的單片機是PIC的16F887A,12塊錢一塊,有時候調試一天就會燒一個,很心疼……”機器人沒地方存放,只能放在宿舍的陽臺上。為了調試機器人,他們利用假期,在空蕩的樓道里反復運行并調整。他們跟著機器人和噴著紅漆的簡易足球,在樓道里來回奔跑,只為讓自己的程序盡可能完美……
如今,隊員們不用擔心場地問題,也不用為找到一款合適的電機而發愁。但是,Water隊為夢想而執著、努力的傳統一代代傳了下來。10年里,一屆又一屆學生加入團隊,他們設計機器人,編寫“點球”、“角球”、“守門”的程序,在實驗室里度過一個又一個周末和不眠之夜。去一次比賽前兩個星期,同學們還在體育場對新一代機器人進行軟件調試和硬件結構改進。在體育場的日日夜夜,同學們或用兩把椅子當床,或干脆在場地的地毯上支個蚊帳小睡一會。
Water隊指導老師王雪雁說:“正是為夢想而執著努力的精神成就了Water隊!”
在積累中成長
“從零開始”、“創新進取”、“執著努力”、“師生零距離”,是團隊建設的不變精神;“自我教育”、“開放包容”,則是隊員快速成長的秘訣。
2006年Water隊成立后,第一批隊員開始手工制作第一代機器人。他們唯一可以借鑒的資料是國外的開放源代碼。遇到不認識的外文,他們就一邊查字典一邊看資料。一個參數從編寫到調整至最佳狀態,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隊員們不怕費功夫,一點點從零開始積累。從建隊到現在,隊員們編寫的數據有兩萬多條。正是通過這一點一滴的積累,Water隊才逐漸創立起比賽的軟件系統和硬件系統,才有了后來“四連冠”的佳績。
“在王雪雁老師的帶領下,這個近10年的團隊不僅有出色的戰果,還建立了優良的傳幫帶機制。”蘇易衡說。對于隊員的梯次培養,隊里不加強求,以興趣為主。每年新生入學,Water隊都會進行招新,新招收的隊員幾乎都是從零開始。新成員先學機器人的結構、操作、編程等方面的知識,然后慢慢進入進攻、防守、視覺等軟件程序的編寫。在一場場比賽中,大家一起交流溝通,一起組織策劃,一起分析解決問題。與此同時,隊員們的專業背景也日漸豐富:計算機,機械設計,自動化,工業工程……李淵說:“機器人要發展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專業的事,而是一個團隊的合作。從加入這個團隊起,王老師就時常強調這一點。”
長期形成的優良學風,促使團隊成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也為團隊高質量完成各項任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到目前為止,隊里已經培養了幾十名具有機器人特長的學生。他們有的成為專門研究機器人方向的中科院博士,有的從事與機器人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有的從事中小學機器人特長教育工作。從新人到老隊員,一屆屆Water隊成員帶著興趣而來、滿載收獲而歸,并懷揣著更加美好的夢想走向遠方。
與學校同呼吸
Water隊誕生并成長的過程,也是信息科大這所年輕的大學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明確發展定位的過程。為了鼓勵像Water隊隊員們一樣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科技創新,學校在學生科技創新經費、學分、獎學金等方面給予了很多實際的支持。2012年,學校把清河校區的一個食堂改造為“科技創新訓練基地”,其中機器人訓練場就占了400多平米。為了符合比賽要求,學校還對場地燈光進行更換改裝。
校黨委書記王傳亮與Water隊隊員暢談比賽收獲時說:“我們不要僅滿足于比賽的成績,要把取得成績的經驗固化為人才培養的經驗,推進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校長王永生在視察學生科技創新隊伍時對Water隊成員說:“我們的機器人隊伍要勇于走出學校,走出國門,具備國際視野,在更廣闊的天地鍛煉自己、展現自己,為學校爭冠,為社會服務,為祖國添彩。”如今,在王雪雁老師的帶領下,Water隊積極為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服務,開展公益回報社會的活動。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承擔課題,為學校的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提供支撐。
在追夢路上,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來阻撓你,只要努力拼搏,只要永不放棄,夢想一定會實現。Water隊能夠不斷取得佳績,與他們勇于追逐夢想、敢于開拓創新的精神息息相關。Water隊的追夢之旅還在行進,而遠方,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