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他握著一張被浸滿汗水的火車票,獨自一人拉著一個大箱子踏上了前往遠方的火車。前方有什么,未來會遭遇什么,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在火車的盡頭,是自己夢中的首都,那里有著自己渴望的大學,火車即將載著自己去實現兒時的理想。
懷著忐忑與興奮,他踏進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在這里的第一天,他一人走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主教,操場,小花園,實驗樓。從此,他深深地愛上了這里。大學四年,他與母校共同呼吸著,共同成長著,也共同努力著……。而今回首,他滿意地笑了。是的,一個叫金文斌的男孩在這里無悔地度過了四年時光,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自己的夢想。
勇挑班級建設責任
“我從小到大集體榮譽感都特別強,小時候會因為班級的拔河比賽輸了而哭一天,后來從初中開始一直到高三便開始擔任班里的團支書。”可能是這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感,金文斌入學初就積極參與競選,并成功以得票第一的結果再次擔任自己所在的信計1101班的團支書一職。
在這個崗位上,金文斌盡職盡責,用自己的責任心將班里的同學扭在一起,多次組織班級活動。班里的同學也因為一次次的活動慢慢認識、了解,并開始更多的交流。每年的團日活動是每個班級團支部的一次重大考驗,金文斌在擔任團支書的兩年里,每次都帶領團支部一起策劃、組織、實施、答辯。從大一時的走出校園清除路邊小廣告到大二時的讀書日系列活動,他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大二讀書日系列活動結束后,他還專門為此熬夜做了活動視頻,并通過了校團委組織部的選拔,代表學校參加市級的“北京大學生讀書節十佳主題團日活動”,最終獲得了市級“優秀主題團日活動”的稱號。
活躍在社團組織里
“我一直都認為大學應該是一個小社會,在這里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因此,我們應該多參加幾個社團和組織,讓自己去了解更多,學習更多。”金文斌說。就如他自己說的,金文斌從大一時就參加了多個社團,比如天殘棋社、翱翔科技協會、軍事愛好者協會,他同時加入了校實習實踐會組織。所以,當同學們在宿舍電玩時,金文斌總會出現在各個活動的現場,無論是做工作人員,志愿者,還是參與者,他都努力地讓自己接觸到更多的人,學會更多與人交流的方式方法。
大一對于金文斌是無比充實的,除了學習,便是參與組織活動。隨著步入大二階段,金文斌也迎來了課業的高峰期,于是在幾番抉擇下,他選擇退出其他社團,只留下一個校學習實踐會。后來由于優異表現,他被調入了團委宣傳部任職,大三又擔任了校團委宣傳部副部長,負責勤信青年報社的工作。
在《勤信青年》的兩年里,是金文斌經歷最多,也是成長最多的一年。《勤信青年》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學子們的宣傳陣地,金文斌繼往開來,在繼承了紙媒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創新,帶領部員們組建了第一個信息科大全方位的網絡宣傳平臺,包括騰訊空間、新浪微博、人人主頁、微信平臺,并積極地推廣“勤以為學,信以立身”的校訓精神。
學習在夜深教室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我們不能因為其他理由而放棄學習。”有人會覺得大學參加太多的組織和課外活動會影響學習,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金文斌這里有了很好的詮釋。
盡管金文斌在各組織里非常活躍,但是他從不放棄自己的學業。從大一開始,他就經常在教室自習到11點,從編寫程序到做數分題,他絕不會讓自己的作業遺漏,正是因為踏實好學,金文斌幾乎每個學期都能獲得獎學金。在大二和大三時,他還參加了學校的信息安全大賽,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金文斌經常沒日沒夜地在自習室里敲寫著代碼,還不時地跑到健翔橋校區找老師請教問題。付出終究會有回報,金文斌連續兩次獲得一等獎的優異成績。與此同時,他所在的團隊根據自己的項目申請了北京市科學自然基金,最終還在《信息安全雜志》上發表了屬于自己的第一篇論文。
盡己所長反哺學校
“學校給了我太多,我經常問自己,是不是也該努力為學校做點什么?后來,我聽說了一個機會,最終竟然不可思議地做成了。”金文斌所做成的事不是別的,就是首都高校傳媒聯盟第七屆換屆大會在我校舉行。
首都高校傳媒聯盟是隸屬于中國青年報社,由北京市各大高校的媒體部門所構成的一個團委組織,它擁有200多家會員媒體,覆蓋了全北京市的50多所高校。首媒的換屆大會歷年都是該組織最大的盛會,會有來自各個大學的500來名媒體負責人參加。金文斌在擔任校團委宣傳部副部長時,經常與其他高校進行交流。當他聽到了首媒公開征選第七屆換屆大會的學校時,他立馬想到這是一個讓其他高校的學生了解信息科大的好機會。于是,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數次對中國青年報的老師進行“騷擾”,也全面地和那邊的老師介紹了學校的情況。最終,中青報的老師在國關、北服、北師和信息科大中選擇了信息科大,金文斌為了此次換屆大會的順利召開,提前兩個月前往中國青年報進行實習,首都高校傳媒聯盟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健翔橋校區成功召開。
大學四年就這樣飛快地流逝了,金文斌也快畢業了。“我覺得我大學過得無怨無悔,我為自己而感到驕傲,也希望我的學弟學妹們可以比我更優秀,比我過得更有意義,請牢記:如有夢,請堅持!”這是金文斌在采訪時說的最后一句話,他用自己四年的行動與成績為自己的大學生涯做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