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洛陽中信重工老員工身上探尋工匠精神
多彩大學生網8月7日洛陽電(通訊員 常欣蕊)7月4日,洛陽師范學院“走訪工業遺產,尋找城市記憶”探尋新中國工業化歷程實踐隊在洛陽重慶路二社區居委會采訪數位中信老員工,傾聽老一輩奮斗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感受老一輩敢打敢拼、無私奉獻的工匠精神。
河南洛陽中信重工作為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修建的重點工程之一,成立至今,經過60余年的建設與發展,公司先后創造出國內乃至世界“第一”“首創”“之最”紀錄。在這些榮譽背后,是老一輩大國工匠的不斷付出和努力。
焦裕祿精神代代相傳
中信重工老設計師,焦裕祿同志的同事,已經84歲高齡的王老先生將那段同焦裕祿一同工作的往事同我們娓娓道來:王老先生曾在烏克蘭學習設計礦井提升機,后來設計了第一臺大機器,當時王老先生是團支部書記,同時也提供技術方面的工作,焦裕祿是車間主任,他們一起號召大家不要休息,不要過春節,來完成大機器生產工作,這是我們國家生產的第一臺機器,當時實施二四六戰略,就是二月份設計,四月份攻克,六月份生產,十二月份生產完成,最后我們實現了這樣的要求。
王老先生同焦裕祿同志相處感觸頗深。他這樣回憶道:第一,焦裕祿同志非常關心我們所有員工,當時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焦裕祿同志就勸他說,小王啊,你拿一個資料袋,當枕頭休息休息。第二,焦裕祿同志非常能吃苦,以身作則,即使是在自己身體有非常嚴重的肝病的情況下,焦裕祿坐這個藤椅,他就在肝那里頂了一個東西,為了止疼把這個藤椅都頂破了,真的很刻苦。雖然他是領導,但是有什么工作的話,他不命令誰去干,自己先去干,發揮榜樣作用帶頭去做、以身作則。第三,焦裕祿同志非常虛心好學,有創新精神,他經常說,吃過別人的饃,嚼著沒味道。最后,焦裕祿同志嚴格服從組織安排,組織讓他去哪里就去哪里。王老先生談到焦裕祿原來是山東的,因為當時工業建設需要來到洛陽,之后又去哈工大學習,再后來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讓他去開封去治沙,雖然他身體不好但是二話不說就去了。
王老先生本人的創新精神,就是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王老先生當時模仿蘇聯的一個機器,但其實那個設計是有問題的,而且那個機器準度也不行,然后他就一直反復磨合改造,最后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組織派他去瑞典去德國學習,引進先進技術,他吸收過來好的,適用于中國生產基本情況的。有了電腦技術后,他與時俱進,自己學習五筆輸入法還用電腦去制作二維三維的設計圖模型。
對于現在社會上存在的很多年輕人不想當工人、技術人員的現象,王老先生這樣回答,“其實無論干什么,干一行愛一行,然后專一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自己努力都是好的。”
哪里需要哪里搬
已經88歲的老家遼寧的中信重工老員工張老先生,中信90歲老員工的兒子、也是中信退休職工的牟先生,同王老先生一樣都多次強調要服從組織安排。
王老先生認為除了要服從組織安排,還要不計名利和創新,不能墨守成規,不管人家反對也好,贊揚也好,只要對工作有利,對國家有利,我就要堅持干。張老先生在中信做物資供應做了十年,在車間干了十年,在廠里面又干了十年。他說,“對于他而言,他就是一塊兒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服從安排,服從命令。”牟先生對我們青年人提出了期盼和囑托:未來需要靠你們年輕人去拼去干,你們一定要牢記,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你們要好好學習,還要把父母照顧好,承擔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這是你們年輕人每個人身上都應該具備的。
實踐隊員王琪鑫在實踐日記中這樣寫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學習老一輩們的無私奉獻、創新創造、艱苦奮斗、嚴格服從組織安排等工匠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作者:常欣蕊 來源:洛陽師范學院常欣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