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國家安全 踐行教育強國——國安育夢隊國家安全專項活動調研報告
以歷史文化為紐帶,筑牢全民安全防線
2025年,一支以“文化傳承與國家安全”為主線的調研團隊(國安育夢隊),深入山東、陜西兩省六處歷史文化場館,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專項調研,并在濟南、西安多所中小學進行主題宣講。活動通過挖掘歷史資源、創新教育形式,探索國家安全教育與社會實踐融合的新路徑。近日,《國家安全專項活動調研報告》正式發布,系統梳理實踐經驗,為深化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提供重要參考。
歷史場館:國家安全教育的“活教材”
調研團隊以“實地走訪+案例研究”形式,在歷史文化場館中挖掘國家安全教育的多維內涵。在濟南解放閣,斑駁的彈痕墻與攻城路線圖重現了1948年濟南戰役的壯烈場景,揭示“民心向背是戰爭勝負根本”的歷史啟示;山東博物館的“亞丑”鉞和銀雀山漢簡,展現古代軍事制度與國防智慧,印證“文明傳承力是國家安全的深層免疫力”。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書法碑刻、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百萬件文物,則從文化主權、意識形態安全等角度,詮釋文化遺產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
在濟南九頂塔中華民族歡樂園,團隊通過體驗民族歌舞、手工藝制作,感受“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民族團結不僅是社會穩定的基石,更是抵御分裂勢力的精神長城。”一位團隊成員在調研日志中寫道。
校園實踐:分層教學激發青少年使命感
針對不同學齡段特點,團隊設計差異化教育方案。在高中課堂,通過“濟南戰役”等歷史案例研討,引導學生分析國防硬實力與政治軟實力的辯證關系;開發的“國家安全知識大挑戰”互動游戲,吸引96%的學生主動參與,小組研討中涌現出“從《孫子兵法》看現代網絡戰”等創新觀點。
面對小學生,團隊以“抵御網絡小怪獸”“守護生物安全”等卡通化比喻啟蒙價值觀。西安某小學宣講現場,孩子們在“安全衛士貼貼樂”游戲中,爭先恐后分享“不泄露家庭信息”“不隨意放生外來物種”等生活化安全準則。問卷調查顯示,82%的低齡學生通過活動建立起基礎安全認知。
數據透視:認知與實踐的“溫差”與突破
項目組收集的62份有效問卷顯示:受訪者(96.15%為18-30歲學生)對國家安全核心領域認知較全面,100%認可政治、國土、經濟安全重要性。但深度學習意愿不足——僅19.23%經常主動學習相關法律,53.85%對《國家安全法》僅停留在“略知”層面。
值得關注的是,96.15%的受訪者愿對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立即舉報”,80.77%希望參與志愿活動。“這反映青年一代責任意識強烈,但需搭建更便捷的實踐平臺。”項目負責人指出。
挑戰與破局:構建全民參與的安全教育生態
調研同時揭示三大瓶頸:部分場館教育資源碎片化,缺少主題化展陳設計;低齡兒童教具開發不足;短期活動難以形成長效機制。對此,報告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打造主題研學路線:聯合文旅部門設計“國家安全教育參觀動線”,如在西安博物院串聯小雁塔抗震智慧展與明代海防圖數字展廳,配套AR技術還原歷史安全事件。
開發全齡課程體系:小學階段以“安全守護星”繪本、動畫啟蒙;中學階段引入“文明安全力指數”測評模型,引導思辨能力。
數字化賦能教育:建設“云上國家安全館”,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文物安全溯源,開發VR民族村寨沉浸式體驗課程。
筑牢安全基石,共繪教育強國藍圖
此次調研證明,以歷史文化為載體、以社會實踐為平臺的教育模式,能有效激發青少年價值認同。當孩子們撫摸解放閣彈痕墻時,當高中生從《孫臏兵法》推演現代國防戰略時,國家安全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為可觸摸、可思辨的精神基因。
未來,需進一步凝聚政府、學校、場館三方合力,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常態化教育機制。正如報告結語所言:“國家安全教育應如春風化雨,既扎根五千年文明厚土,又綻放于每個公民的日常踐行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筑就堅不可摧的教育強國安全基石。”
作者:劉子陽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能行萬里探企校,化夢逐光正當時
-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海洋與生命學院“化韻新程·京能領航”實踐團以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指導,致力于推動能源化工的共同發展,創
- 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