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肖麗瑤 李天悅)為引領新時代青年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廣大青年勇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湖北工業大學青佑之光志愿服務團于2024年1月25日開展愛心“云”擎夢,暖冬“佑”童行,為期10天的寒假云支教實踐教育活動。33位湖北工業大學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20余門特色課程,其中,為弘揚中國人民偉大精神,追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志愿者老師們用自己的方式,在云課堂上帶領孩子們遨游古今,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探索文史之旅 暢游詩詞之海 “老師我知道,元朝是在唐朝之后的”,“老師我還知道五代十國的故事”......小朋友們在老師帶著大家回顧中國歷史朝代之時踴躍發言。從遠古時期的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并起,從秦的統一、漢的發展,到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時的政權更迭,小朋友們立足于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里,回顧中華千年歷史的波瀾壯闊,雖隔著屏幕相望,卻能從他們的眼中讀出由衷的自豪與感嘆。
在“中國人被稱為中國人的原因”之后的課堂上,老師通過舉例各個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介紹詩詞的起源和發展,借用詩詞引出詩人的故事和相關典故,極大地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他們一起讀唐詩、賞宋詞、了解元曲,從李白的“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到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再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們在詩詞的海洋中明德修身,體會文化魅力,深植愛國情懷。
探尋古今文物 點亮歷史明燈 “幫文物回家找媽媽”一課中,老師與同學們把目光投向國內館藏中沉寂的國寶,讓小朋友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有著獨一無二的歷史,它們歷盡滄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小朋友們通過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還了解到,我國尚有大量珍貴的文物流落在海外,遲遲不能回歸故土,歸家路遙遙,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有對丟失文物的主人翁意識。“老師我們一定要做文物的保護者!”,小朋友們異口同聲道。
老師分享了微信云游博物館的操作流程,同學們由此學會了如何線上走進故宮博物館。他們一起了解三星堆遺址分布,打開古蜀文明的“時空膠囊”;他們一塊欣賞敦煌的多彩壁畫,聆聽來自歷史深處的動人聲音......“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不止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責任,在加強文保工作、健全文保制度的同時,增強全社會珍視文物、愛惜文物、保護文物的意識依然任重道遠,相信小朋友們在學完此課程后都有了深深體會。
體驗傳統工藝 傳播文化魅力 “老師,我知道!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分別是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那我這節課帶大家一起深入了解造紙術如何?”
“太好了!”
從
甲骨、
簡帛、青銅器物上文字的刻畫,到西漢時期麻紙的出現,再到蔡倫造紙后紙張的流傳和推廣,小朋友們不僅了解到造紙術的相關知識,也在千百年間古人智慧的結晶中,感受到深深的驕傲與自豪。除此之外,老師讓小朋友們提前準備了帶瓶蓋的塑料瓶、衛生紙或草稿紙等撕成的碎紙屑、簡易紗布等手工材料,他們親自見證了一張紙的形成過程。
之后的課堂上,小朋友們學習了中國傳統燈籠的相關知識,從種類上的宮燈、紗燈、吊燈等,到造型上的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深刻了解了遠遠流傳的燈籠其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小朋友們積極地將攝像頭打開,迫不及待地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簡易工具,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制作著屬于自己的紅燈籠。即使過程并不像聽起來那么容易,孩子們卻總是笑著面對,在步驟方面不懂就問,在動手制作時精益求精,老師也盡己所能,耐心地為舉手的孩子進行指導。最終展示課堂結果時孩子們臉上流露出的笑容,體現著他們對傳統工藝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而淵遠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魅力,也在熠熠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長河浩蕩,在時間的軸線上,把握住歷史、現實與未來;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維度中,把握住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與核心價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與發揚,從來都任重而道遠。湖北工業大學的學生選擇在支教過程中用自己的力量,在一節節的教學課堂中發光發熱,讓歷史文物、傳統文化也變得鮮活而有生命。這一趟與孩子們雙向奔赴的旅程中,也在每個人心中留下了難忘的回憶,而民族的自豪感、文化的認同感,也在課程結束后的日復一日中,悄然地支撐著孩子們的思想,融入于孩子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