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困難,負重前行。七月份正值天氣炎熱干燥,夕陽西下時,天空中出現了許多云霞。時而紅,時而淡藍中夾雜著紫色;時而又在紅色中有著藍金兩色,太陽已經完全下沉,是白云,是藍天,是晚霞,向我們訴說,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故事即將結束。2023年7月4日至7月11日,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螢火探興,青春筑夢”實踐團赴袁橋村、海河灣村、金東村、楊林村、安溝村、孫橋村等紅色村莊進行為期七天社會調研活動,實踐團借此深入探尋基層紅色文化,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底蘊。回望我們走過的道路,有陽光也有風雨,有芳草也有荊棘,快樂與憂傷交織,幸福與痛苦攜手。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厚植其根
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它真正到來之前就開始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既期待又激動。幸運的是,在這為期七天的社會調研活動,我們經歷很多,團結、互助、愛心和友誼正是此次活動收獲之處。綠水、紅花、游魚、野鴨,使我們心曠神怡,對農村的生活感到歡樂。
依然記得活動伊始,指導老師召集隊伍,緊急前往文綜樓會議室,為實踐團成員介紹“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基本情況,確定并安排任務。隨后,成員們頭腦風暴,最終確定“螢火探興,青春筑夢”的隊名,力爭“尋紅·探古·筑鄉”以紅色底蘊托起鄉村振興“新富美”。在討論的過程中,成員們相互熟知,相互補充為團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了解決團隊問題,隊員之間積極溝通,順利地解決了最困難的前期工作,這也讓我們清楚意識到了溝通的重要性,一個集體只有成員之間積極溝通,才能發揮出整個集體的力量。叔本華曾說,“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當然,從活動開始時的難以進行,到最終的順利完成都離不開整個團隊的支持與努力。
強壯其枝
紙上得到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螢火探興,青春筑夢”實踐團成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基層,于2023年7月4日上午,在這個窗外蟬鳴季節,前往登封市大金店鎮,正式踏入“三下鄉”的實踐旅程。實踐團依次前往登封市大金店鎮袁橋村、海河灣村、金東村、三王莊村、崔坪村以及徐莊鎮楊林村、安溝村,頂著炎熱,奔走于鄉村的大街小巷,日行萬步,用自己的雙腿走出了青春的模樣,走出了大學生的風采。
實踐團在崔坪村村支書助理崔軒的帶領下,進入當地居民家中,與當地居民分享基本的應急包扎知識,例如如何處理創傷和傷口,如何正確包扎和固定傷處等。看到居民們對這些知識的渴望和認真學習的態度,他們認真地觀看示范,并積極互動,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欣喜和感動。隨后,我們組織一次實際操作活動,讓居民們親自動手進行包扎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他們積極投入,不斷嘗試和改進。求學多年的我們,在此刻親切地體會到老師們傳授知識后得到有效反饋的心情和艱辛。
質樸的民風讓我們感受到真實的親近與溫暖,團隊之間的合作讓我們明白什么叫做團結就是力量,實踐中的點點滴滴流在心間讓我們受益匪淺。鎮政府鄉村振興辦主任耿少瓊和崔坪村村支書助理崔軒為實踐團介紹當地特色產業“好問山居”民宿發展情況,旨在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在與兩位前輩的交流過程中,實踐團也為其發展建言獻策,倍感榮幸。具有獨特魅力的特色產業民宿讓實踐團成員們感到驚訝和欣喜,提供了一種與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體驗。在居民講解傳統手工藝品時,實踐團看到了他們的熱情和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感受到當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居民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