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匠心”筑夢青年助力團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太平鎮洞長灣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為期一周的村莊規劃編制志愿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睡眼惺忪的我們一早乘坐高鐵,后轉大巴,長途跋涉一天,才趕到太平鎮洞長灣村。次日,洞長灣村村委會的干部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表示對我們團隊的熱烈歡迎。通過座談會,我們了解到洞長灣村是一個以發展種植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同時也是一片烈士鮮血浸染的土地——這里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的姐姐賀英光榮犧牲的地方。
座談會后,團隊移步賀英殉難處,賀英殉難處經過村委會的精心修繕保護,修舊如舊。洞長灣村黨支部書記陶建國同志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賀家的家風故事以及賀英殉難的經過。賀英嫉惡如仇,勇武勝于須眉,不畏權貴,不慕虛榮,她的個人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既感慨于賀英為掩護孩子們,不幸死于叛徒之手的悲烈,也遺憾她未能親眼見證共和國的偉大誕生。殉難處內的一件件文物,將我們的思緒也帶回了百年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游擊隊員“烤的是轉轉火,吃的是洋芋果,睡的是金絲被,背的是啄子火”的順口溜,這讓我聯想起老電影《上甘嶺》中將士們在地道中追松鼠的情節。我們的革命先烈生活條件如此艱苦,但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信仰,他們總能在絕境中展現驚人的樂觀和超越想象的力量。憶往昔崢嶸歲月,向革命先輩們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永遠懷念他們,牢記他們。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煥發無窮力量。

緬懷先烈,勵志青年,微聚青春,奉獻基層。在后面幾天的實踐中,我們走入村莊深處,切身地去了解鄉村,融入鄉村。一些不了解鄉村的人,脫離了實際的人往往傲慢地俯視鄉村,認為鄉村是落后、破敗的,但洞長灣的現狀有力地回擊了這些幼稚的幻想。在這里,道路寬闊平坦、田園繞村、綠樹成蔭、風景優美。最令我吃驚的是,雖然坐落于重重大山間的山谷中,但一棟棟自建房都做的非常漂亮,青白色的磚墻自然地融入這山野畫卷。山村的孩子們走出了山村,但是骨子里仍然保留著農民的淳樸本色,在外吃苦肯干,數十年來積累的財富又回流回山村,生長出這一棟棟精致小巧的田園別墅。
團隊為了深入調研,了解村民心聲,開展了入戶訪談。村民們淳樸好客,積極配合我們的工作,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每每我們詢問他們對于發展鄉村旅游的意愿,他們總是激動地表示愿意。對村民來說,這是一個增長家庭收入,分擔家庭壓力的機會。但是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部分老人的困境,他們歲數漸長,身體虛弱,靠低保和少量的農業生產維持生計。孩子在外打工,工作繁忙,無暇關照父母。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也很難與孩子和外界聯系。訪談過程中,在傾聽老人故事時我陷入了沉默,這正是鄉村所面臨的困境,人口外流、老齡化不斷加重、空巢老人缺乏關愛、鄉村發展缺乏活力。我想這正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所在,我們青年在畢業后應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政策,回鄉創業,扎根基層,在基層的實踐中施展才華、檢驗所學、錘煉自我,助力發展鄉村產業,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同時讓留守鄉村的老人們也享受到社會的關懷,在精神上得到滿足。
洞長灣村帶給我們的驚喜不僅僅如此。在我們調研期間,村委會正在著力整治“活人墓”的陋習,這是在來洞長灣之前,我所不了解的習俗。原來,在一些人的思想里,有風水一說:如果祖墳葬對地方了,后代會興旺發家。所以在人死之前,就將認為是風水好的地方,修建活人墓,占為己有。活人墓從客觀來說,鋪張浪費,誘發村民間的攀比心理,破壞了土地資源和生活環境,易引發森林火災,嚴重影響了綠水青山的戰略目標,不利于環境和旅游發展。村委會積極與村民溝通,拆除活人墓,大力倡導厚養薄葬,弘揚文明喪葬方式,這積極地促進了鄉村文化去其糟粕的良性發展,也為未來鄉村規劃掃清了一項障礙。
同時,我們也充分利用實地調研的有限時間充分收集有效信息,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不斷修訂完善調研報告,以期更加客觀、充分、有效展示本次團隊的調研成果,并且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為英雄殉難遺址進行長遠規劃,凝聚青年團隊力量為洞長灣村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積極獻策,助力傳統村落在“共同締造”大主題下迸發新的活力。
沿途走來,經由理性的思維和感性的回憶所打磨的風景在腦海里交織得錯落有致,從城市的華燈璀璨到鄉村的山野稻田,生活在每張臉上寫下了激昂或悲戚的故事,這些生動的經驗成為我們迸發的靈感和筆尖流淌的文字,又在晚間討論時進行碰撞與交融。曾經我們總是帶著樸素的價值關懷和稚嫩的理想主義與現實對視,但從駐村調研開始,我們通過浸泡在經驗中,與基層社會中的人和事進行對話,才體驗到其中的平凡與厚重,這往往超越于我們已有的生活經驗,由此激發出靈動的思考能力。
感謝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泛接觸基層,了解基層的機會。深入基層、同基層領導座談、與父老鄉親交流,彼此的思想碰出新的火花,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了解到很多從網絡上了解不到的實情,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真正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