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承載人文情懷的表達。為傳承我國獨特的方言文化,保護好珍貴的古音,我作為安徽師范大學“徽聲皖韻,探尋鄉音”方言童謠諺語采錄調研團隊成員于2023年8月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為進行方言童謠諺語的采錄進行實地采訪和錄音。這次的“徽聲皖韻,探尋鄉音”暑期實踐活動,我作為宣傳組的一員與在廬江縣的隊友取得聯系,進行實地調研。在這個并不熟悉的地方,我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更感受到獨特的江淮官話(廬江地區)的魅力。
方言調研進行時
在正式調研之前,我們搜集了不少廬江縣的方言諺語童謠。其中有這樣一條諺語令我很困惑“周瑜家板奶奶(老婆),小喬(小瞧)了”。因為在我眼中,廬江只是作為合肥市下面的一個普通小縣城,怎么能夠和歷史上有名的周瑜相聯系起來呢?在我前往廬江縣盛橋鎮的路途中,我找到了答案。 “周瑜文化園到了”,當一陣清脆的公交車播報聲響起,我恍然大悟。原來,小小的廬江縣里面竟藏著這樣一位三國時期的大人物,我也是“小喬(瞧)了”。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方言文化與歷史故事的緊密聯系。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我們走訪了當地的文化館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我發現廬江的方言文化正是源自生活環境中,在悄無聲息中深深地浸潤著廬江人民的生活。片片不一的文化匯聚成片片各異的風俗,人人操得一口地道的方言,一場盛大的聽覺盛宴與文化浩音正在進行。在我看來,傳承方言就是傳承歷史文化。
采錄整理不停歇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不斷地走訪村民家中,尋找合適的發音人。但實際情況是符合方言采錄標準的發音人實在是少之又少。有的發音人操著一口流利的方言,奈何年紀太大了;有的發音人年齡符合,方言說得很好,但是獨獨少了門牙。發音人缺少門牙就有可能面臨著發音時總是漏風以及采錄的聲母、韻母、聲調總是不合格的問題,因此,我們的采錄工作困難重重。
在采錄整理的過程中,最令我感到惋惜和遺憾地是廬江縣當地曾有一位既能說好方言童謠諺語,又能認懂字有文化的老人在前幾年不幸逝世了。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我總是在想:如果我們能早幾年來這里,會不會能搜集到更多的方言資料?這些包含著濃濃鄉情的方言,會不會能夠在我們的保護和傳承下,減緩消逝的速度?我心里不禁有些惆悵。也是因此,我更堅定了要做好方言保護與傳承的決心。我意識到我們暑期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意義深刻的,方言保護與傳承工作刻不容緩,我們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應該肩負自身使命,承擔傳承文化的責任。
守護鄉音正當時
古人云“鄉音難改,故土難離”。方言中的童謠、諺語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載體。然而,我們在街頭采訪中調查發現,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很多家庭也只會用普通話溝通,下一代只會說普通話的越來越多。方言逐漸消逝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現狀。在采訪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老一輩人反映自己的孫輩們現在只會使用普通話溝通了,基本不會方言。很多小學生說他們可以聽懂方言,但是不會說。而多數正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平時用普通話和家長溝通。但也有不少年輕人告訴我們,他們會教小孩子說方言,希望能夠傳承地方文化。
我們就這一現狀,專門采訪了安徽省廬江中學正高級教師孫家來和廬江縣戲劇聯誼會會長徐濟展。在采訪孫老師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悟到對待方言,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一方面對于不符合國家政策要求的,不符合時代發展的,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部分應當加以剔除,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刊印書籍,錄制音頻等形式將方言傳承下去。
在和徐會長的談話中,我認識到黃梅戲、廬劇和門歌能登上舞臺離不開方言。它們始終是以方言為依托而展開的,方言是它們的源泉。同時,戲曲創作需要響應時代、國家的號召,把國家政策送到千家萬戶。
我也從他們的建議中得到了很多啟發,作為大學生,我們當然要懷揣著熱情,扎根中華大地,為方言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但也不能忘記要對方言進行篩選,將精華的,有價值的方言童謠諺語傳承和保護下來。此外,保護和傳承方言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不是僅僅通過參加一次暑期實踐活動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多留心,需要我們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將方言保護與傳承落到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