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對于鄉村都有著難以名狀的憧憬。作為在城市里長大的學生,風吹麥浪、香稻揚花,這些都是我們想象中的“最初的美好"。雖然實實在在被端上飯桌、吃到嘴里的米面糧食也不曾缺席日常生活,但真正去留意乃至思考它們是如何經歷成長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刻,卻是甚少有之。
直到今年七月份,我作為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重慶微光小分隊的一員,跟隨小隊到北碚區中華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才真正對于農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車停在中華村村委會的小樓前,映入眼簾的是一壁白墻上的字畫,谷子金黃,葉子鮮綠,上面是濃墨書寫的“中華糯小米之鄉”。在村副書記的帶領下,伴著錯落有致的蟲鳴,重慶接近四十度的暑天,我們一行人走在被兩旁農田簇擁的公路上,還能時時感受到清風拂面。

“這些都是糯小米,三月底才種下去的。”順著副書記所指的方向,我們看到遠不只是眼前的一片,遠一些,再遠些,更遠處,目光所及盡是小米田,除了極目處的遠山黛影,似乎整片世界都被鮮綠色占領,是小米的天地。走近每一株小米才能看清綠葉和長莖上托舉的谷穗,因顆粒飽滿而深彎著腰,我想到了那句名言“成熟的稻穗懂得低頭,因為謙遜”,笑著跟同伴打趣。

繞著小米田參觀了一整圈,我才開始感受到耕種的不易,踏著還算平整的路行走已經蒸出了一層薄汗,呼吸也愈發急促,而這只是村民工作的一小部分,他們還得負擔著農具進行勞作,并且如果是面臨去年夏天重慶那樣的極端天氣呢?“國家政策當然是扶持,但是農業,多多少少是靠天吃飯哪。”副書記在田埂上回答我們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漫山彌望的小米田,戴帽披著毛巾在日頭下勞作的村民,他們黝黑精瘦的身子負著沉重的背簍,將鐵鋤頭高高揚起,又深深扎入泥土,汗流浹背。但面上,確是掩不住的笑意。“都是靠天靠地吃飯,還好哦,天公還是體諒我們,這田也爭氣!”一個伯伯說著,愛憐的撫摸著這飽滿的稻穗。
采訪副書記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中華村成為“中華糯小米”之鄉,也經歷了許多年的嘗試和積蓄。在上世紀末,中華村就開始了建立糯小米品牌的設想,然而當時基礎設施薄弱,更是缺失資金和經驗,難以發展為繼。所幸勤勞堅韌的村民們并未被困難所打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村民們辛勤耕耘,最終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中華糯小米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當前,中華村還進一步設想“農村+旅游”的模式,以促進一三產業協同發展,等到集體公司的收入積累到一定程度,將給民宿等旅游設施建設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副書記說了許多,鏗鏘之語,擘畫著中華村的振興藍圖。彼時,我只覺因其氣魄而生的震撼。
晚上回到宿舍,我沉浸在中華村發展現狀的喜悅之中,但我也開始思考采訪時副書記時而看著我們若有所思的神情。我回想起當我在為當地小孩支教時,他們光芒撲朔的雙眼中的滿足;回想起當我在為當地村民表演小品時,他們黝黑面龐上淋漓的歡笑。我才后知后覺地意識到,原來副書記是在擔心村莊未來發展的人才儲備,那種神情是將我們當作未來振興鄉村的青年才俊,對年輕力量投入鄉村建設的期待吧。被肯定的高興之余,我越發感覺到當代青年被寄予的厚望。
當鐵、水泥、玻璃構成了一個機械僵硬的世界之時,當燈紅酒綠中人心的荒漠化加劇之時,有這樣一處地方,從來都堅定地以最柔軟的溫情潤澤著你我,滋養著這個社會,那就是農村。山河遠闊,枝葉關情,而一縷微光,是不滅的、倔強的、閃耀的。微光是我所在的小隊的名字,是中華村每株小米葉片上映射的太陽的一部分,也在這趟旅程后成為我們各自生命的一處注解,是不斷走向未來的農業農村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的微小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