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8日至9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同心圓志愿者協會領導的“尋共存之道,沃自然之土”暑假社會實踐團隊于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響石社區開展了“江豚吹浪立,沙鳥得魚閑”的活動。在此期間團隊成員通過對當地周邊海洋環境進行觀察,在村民的協助下了解當地漁業發展狀況,以及進行伏季休漁,禁止三無船只違法捕撈,過度捕撈,保護海洋環境相關宣傳,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計劃。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和氣候調節器,被稱為地球之肺。同樣,海洋也是生命最初的搖籃,孕育著地球上超過半數的生命。從人類誕生開始,我們就從海洋中獲取食物,謀取生計。海洋中的魚類蝦類使人類餐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數千萬人以海洋為生。據估計,海洋漁業為全球提供了5700萬個工作崗位。但是由于過度捕撈和生存環境的惡化,使許多海洋物種的生活條件越來越艱難,面臨瀕危。因此,制定和執行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成立國家海洋公園以及設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是國家對海洋污染的回應。實行伏季休漁制度,對相關漁船進行拉網式排查,規范養殖管理等行動,是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的響應。7月8日早晨,為了更好的了解當下政策落實情況,團隊成員走向連云港市柘汪鎮響石社區進行實地調查。
據當地村民介紹,響石村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北30km的柘汪鎮,東臨黃海,北依連云港市經濟發展戰略“一體兩翼”之一翼——柘汪鎮臨港開發區,西到鎮駐地5公里,204國道5公里,灌高速公路6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區位非常優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依托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該村以海產品養殖,海洋捕撈,海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為支柱,許多漁民靠此實現發家致富。
連云港漁業資源豐富,海鮮種類繁。多實踐團隊到訪日期恰為連云港伏季休漁期,村民的漁船都回港休漁,因此并未看到大型收魚的場景,多的卻是清理維護漁船的工人,為下一季開漁生產奠定基礎。為了彌補此次遺憾,張叔叔邀請實踐團隊的成員來到家中,讓團隊成員品嘗當下最肥美的海鮮,蟶子,海虹,皮皮蝦和龍頭魚,并熱情介紹,龍頭魚又叫豆腐魚,身體為乳白色,肉質細嫩,蛋白質和鈣含量高,在7月份數量多價格低,并且十分新鮮。飯后,張爺爺介紹,連云港伏休時間為5月1日12時至9月16日12時,期間,該市將開展毛蝦、銀魚專項捕撈和刺網、桁桿拖蝦、籠壺類和燈光圍(敷)網4種作業類型漁船專項捕撈。從王叔叔家出來后,實踐團隊看見周邊幾乎沒有人在外閑坐聊天,便進一步探訪漁民休漁期的生產生活。
暑假期間,新一期海洋漁業職務船員培訓開啟。因為除了漁船維修,漁網織補外,技能培訓也是大部分漁民每年休漁期的必備工作。并且,在離開之時,實踐團隊發現,一些漁民會暫時“改行”,在家門口的海市,海產品加工廠等地賺錢,或者在家中進行“直播帶貨”增加收入。
看著遍地的海產品,團隊成員為漁民豐收感到高興,但同時不由得擔心起海洋壓力。在實踐的最后,團隊成員開展禁漁政策的落實情況及漁民對禁漁政策的滿意度調查。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漁民十分了解禁漁政策,并給予贊同態度,對部分漁民在休漁期偷偷出海捕撈的行為堅決反對,并愿意積極舉報違法行為。調查過后,成員為進一步加強村民保護海洋意識,進行禁漁知識宣講并張貼海報,派發知識傳單。

守江河之生態,護漁法之威嚴。依法禁捕退捕,依規保魚護魚,堅決打擊非法捕撈作業,依法保護漁民合法權益,擁抱海洋,感恩海洋,善待海洋,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職責。愿社會各界人士能夠提升全民海洋意識,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宣傳海洋科技創新,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