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學子“三下鄉”:以“河小青”鋪就人水和諧之路
7月15日起,來自鹽城工學院優培學院的“河小青”調研團充滿了對暑期社會實踐的期待,開始了“三下鄉”社會實踐調研。8月10日,我們來到了張家港的一干河、新市河、新沙河及周邊等地,開展問卷調研,并與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交流,希望能夠宣傳河長制政策,推動河長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踐行“兩山”理念,發揚“張家港精神”鋪就人水和諧之路,為打造美麗的水生態環境做貢獻。
為了切身了解河長制及其在地方的實施情況,我們調研團決定實地考查,尋找河長公示牌,觀察河流狀況。我們從河道交接的地方出發,沿著河道旁的木制小徑,一路尋找著河長公示牌。行過三四里,遠遠的就看到了一個木牌立在路邊,走近了一看,果然是我們尋找的河長公示牌。霎時,滿滿的成就感盈滿心間,渾身充滿了干勁哪怕是再走上幾公里也無所畏懼。我們根據上面所標明的信息撥通了電話,尋問了相關工作人員的關于河流的基本情況,這樣一來我們對河流情況有了更加科學、具體、深入的了解,二來我們也對河長制的實施情況有了了解。
圖為一干河河長公示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姚悅攝。
我們了解到近年來,張家港市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抓手,以“張家港精神”為內在動能,突出河長主帥負總責作用,堅持全域系統治理,通過管好盛水的盆、護好盆里的水、凝聚岸邊的人,助推河湖長制“有名有實”,形成了全民治水護河的良好氛圍。
圖為新市河河道管理公告。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姚悅攝。
接近傍晚的時候,我們注意到河邊的人越發多了起來,這讓我們不禁產生了疑問:這附近難道在做什么活動嗎?我們詢問了一些路上遇到的游人,試圖解決我們的疑惑。一位路過的老大爺告訴我們,附近并沒有舉辦活動,他們只是飯后在河邊散步。另一位路過的女士告訴我們,傍晚來這邊散步附近居民很多,尤其是在河道整治過后,河水不再“黑臭”,河邊的基礎設施、步道之類的修建完畢后,人們都把這里當作休閑的好地方。
在此之后,我們還去與當地河長進行了一系列交談,也把走訪居民時,居民的問題、意見和河長進行了交流。對于所見到不太合理的地方,我們也結合自身所學,與一系列探究活動,提出了一些建議。
《冰與火之歌》中有這樣一句:學習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實踐,不論航船或讀寫,道理都一樣。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我明白了只有合作,才能展現團隊的力量。任何工作都離不開溝通交流,相互理解,這是我們所獲得的最大的感悟。在整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性格的不同,所以有不少的意見分歧,我們為此爭辯,迷茫,不知所措。然而正是因為不斷的交流,才讓我們的分歧越來越少,共通點越來越多。在大家彼此之間的溝通下,我們分配好了任務,使每個人的工作更加清晰。
“艱辛知人生,實踐長才干”。通過開展的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對自身價值能夠進行客觀評價。這所有的認識無疑在無形中使我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增強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毅力。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投入地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因此收獲快樂。
這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使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更加的成熟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就讓我們鍛煉學習適應社會的能力,期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能夠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鍛煉。我們回到學校后也會更加珍惜在校學習的美好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并不斷深入到實踐中,不僅為鍛煉自己的能力,也為今后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人,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拿出干勁,胸懷壯志,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與社會的接觸過程中,減少因為年少而橫沖直撞的態度,加快融入社會的步伐,才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揚起理想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與此同時,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擺正心態,正確定位,發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通訊員姚悅)
時間:2022-09-13 作者:姚悅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