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調研雙碳目標下石油煉化行業的綠色轉型、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同時賡續紅色血脈、強化大學生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意識。7月4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百煉千人”實踐小隊——“青能筑夢”實踐隊赴金能化學(青島)有限公司和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開展考察學習活動。
7月4日上午,實踐隊乘坐大巴抵達金能化學(青島)有限公司進行調研。在會議室,實踐隊成員共同觀看了入廠須知的視頻,隊員們了解到金能化學的廠區概況和一些安全注意事項。接著,實踐隊成員走進中控室,由講解員介紹了金能化學的智能發展、綠色發展、耦合發展、高端發展等發展模式,實踐隊成員們領悟到了公司以綠色化學為核心的生產理念。隨后,實踐隊成參觀了公司的實驗室和東、西兩生產廠區,包括丙烯脫氫和聚丙烯生產裝置、交錯的運輸管道和高效的銷售運送體系。在講解員講解之后,實踐隊成員對工廠的整個產業鏈有了清楚的認識,并深刻理解了課本的理論知識是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得以應用的。
隊員參觀實驗室 施多紅攝
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廠區裝置 侯羽星攝
在訪談部分,實踐隊隊長侯羽星就“金能化學如何實現雙碳目標下石油煉化行業綠色轉型”提出問題。講解員表示:“金能化學在不斷改進生產方法如光能發電、使用氫能、減少天然氣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實現產業升級與轉型。”綠色工廠詮釋可持續發展擔當,一線工匠精神令人動容。此次金能化學的參觀學習,既讓實踐隊員們對化工行業的綠色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也為他們將專業知識與產業需求相結合指明了方向——無論是投身技術研發攻克減碳難題,還是立足生產一線踐行精細化管理,都能在“雙碳”戰略的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坐標。這場實踐,不僅是一次行業認知的深化,更是一次關于責任與成長的深刻啟蒙。
7月4日下午,實踐隊走進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在參觀過程中,隊員們特別關注了楊家山里在抗日戰爭歷史上的“革命堡壘地位”以及“戰略樞紐價值”。通過查閱資料和現場考察,隊員們深刻理解了此地在承擔情報傳遞、人員物資運輸以及抵御外來侵犯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感悟到艱苦抗戰歲月里軍民血肉相連的魚水情,前方打勝仗,后方是靠山,軍民同甘共苦,勠力戰頑敵。
展廳內,抗戰時期“德泰布鋪”場景的還原,仿佛讓實踐隊員們穿越時空,觸摸到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隊員金小娜不禁感慨:“這一幕幕場景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新時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坐標。”革命先烈們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堅貞不渝的英雄氣概、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以及敢于犧牲的奉獻精神,讓實踐隊員們感受到了楊家山里的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對革命歷史有了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隊員在紅色基地參觀 施多紅攝
隊員在紅色基地的合影 侯羽星攝
經過為期一天的化工企業調研和紅色研學教育文化探索,隊員們既見證了化工企業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責任擔當,也觸摸到革命先輩用鮮血鑄就的紅色精神。活動結束后,隊員們表示將把企業調研的收獲融入專業學習中,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在科研報國與傳承紅色基因的雙重使命中書寫青春答卷。正如實踐隊員馬嘯天總結:“從產業一線到紅色熱土,這次實踐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了'強國有我'的內涵——既要練就服務國家戰略的真本領,更要永葆服務人民的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