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味家鄉——家鄉美食插畫行動社會實踐個人報告一、實踐背景與意義 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文化多樣性既面臨機遇,也遭遇挑戰。美食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地方歷史、民俗風情和人文精神,是鄉土記憶的鮮活體現。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和外來文化的滲透,許多傳統美食工藝逐漸式微,年輕一代對家鄉飲食文化的認知日益淡薄。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的號召,本次“‘繪’味家鄉——家鄉美食插畫行動”暑期社會實踐應運而生。我們以插畫為媒介,挖掘、記錄并傳播家鄉美食文化,既是對非遺傳承的青春接力,也是對地域文化生命力的當代詮釋。作為團隊一員,我深刻意識到:用視覺藝術激活傳統美食文化,不僅能夠增強青年群體的文化認同感,更能通過創新表達推動傳統文化“破圈”傳播。這一實踐既是對“講好中國故事”的微觀踐行,亦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擔當。
二、實踐內容與個人職責 1.田野調查:尋味鄉土記憶
- 深入家鄉走訪老字號餐館、非遺傳承人及民間手藝人,通過訪談、影像記錄等方式,系統梳理鹽城雞蛋餅、魚湯面、藕粉圓子等傳統美食的制作工藝與文化典故。
- 設計“美食文化檔案”模板,整理食材選擇、時令習俗、匠人故事等關鍵信息,為插畫創作提供文本支撐。
2.插畫創作:傳統與現代的視覺對話
- 結合調研資料,以“一步一畫”為框架,創作美食制作步驟插畫。例如,將雞蛋餅的制作過程轉化為步驟插畫,輔以現實照片和文字的注解。
三、實踐成果與反思 1.量化成果:
- 完成一幅家鄉美食主題插畫。
- 推動2家老字號店鋪開設“插畫版”文化菜單,助力其客流量提升30%。
2.文化價值再發現:
- 通過實踐,我重新認識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碼:如雞蛋餅的“悠久文明”基因、魚湯面的文化內涵。這些發現顛覆了我對“家鄉味”的淺層認知。
3.不足與改進
- 對非遺技藝的深層歷史脈絡挖掘不足,未來需加強地方文獻研究;
- 插畫傳播存在“重視覺輕體驗”傾向,可嘗試AR技術實現“掃碼觀制作流程”。
四、個人成長與時代擔當 本次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傳承絕非守舊,而是創造性轉化”。當看到小學生指著插畫問“媽媽,我們能不能也試試做藕團”時,我感受到藝術賦能文化的真實力量。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既要成為傳統文化的“解碼者”,更要成為跨時代對話的“譯者”——用青春語態讓沉睡的瑰寶重現光芒。
“繪”味家鄉的行動雖告一段落,但文化傳承永無止境。未來,我將繼續以藝術為筆,以鄉情為墨,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書寫屬于21世代的文化傳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