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古龍醬園,傳承醬香文化
醬油古法釀造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千百年來的民間美食智慧。古法醬油濃縮了千年醬文化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為了更直觀感受中華傳統工藝,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2月29日,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來到廈門同安古龍醬文化園實地考察。隊員們不僅了解了古龍古法釀造醬油的工藝流程、還親自動手制作豆豉。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在新時代潮流發展中醬文化的不易與艱難。
來到廈門同安古龍文化園,團隊成員在園區講解員的帶領下,近距離觀察古法釀造的醬油,感受釀醬過程中的細致與不易。講解員熱情耐心得實踐團的隊員們講解古法醬油的釀造過程,包括選料、蒸煮、拌曲、翻醅、下缸,以及最后的釀曬。一瓶看似普通的老醬油卻凝結著三千多年的古法工藝,把對時間和手的敬畏匯聚成融入舌尖的美味。在選料這一環節就很嚴格,使用的大豆必須是有機非轉基因大豆且應顆粒飽滿,而釀造醬油的大缸也需是浸潤幾十年醬油的老缸。隨后講解員帶領隊員們來到醬油釀造基地。數位釀造師傅正在進行醬油制作,他們中有的在拌曲,即將蒸煮過的大豆拌上面粉和霉曲;有的師傅將拌曲完的大豆放入坊間進行翻醅。最漫長的等待就在于“釀曬發酵”的過程。釀造師傅在早晨掀開醬缸蓋,讓醬油沐浴整日的陽光;晚上再蓋上蓋子等待凌晨的露珠滋養一缸醬香。隊員們從講解員口中得知黃豆需要經年累月的發酵,吸取日月精華,經過兩年甚至五年,一口古法醬油才算真正出缸。六十公斤的醬油歷經五年的釀曬,最終只能得到七、八公斤的醬油。古法醬油也因此被評價為醬油中的“奢侈品”。每一勺醬油的制作都要磨礪匠人們的技藝與心性,他們用時間、陽光、露水以及雙手的溫度醞釀出真正的傳統醬油味道。
隨后,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在釀造劉師傅的指導下開始動手制作豆豉。劉師傅進行了示范,他先將發酵好的豆子洗凈菌絲,瀝干后放入瓶中倒入醬油,使醬油沒過最上方的豆子,最后進行包紙工作。所謂“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劉師傅的幫助下,隊員們手中的豆豉逐漸成型,一時間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每個人都靜下心來撫摸黃豆的紋路,體驗醬油的醇厚鮮香。隊員們用崇高的敬意去對待這項長達三千多年的傳統技藝,它是乏味生活中不多的樂趣,能夠陶冶情操。制作過程中隊員們也深刻感受到了古法醬油制作的艱難,感悟到大師們對于傳統技藝的堅守,真正領略到了制醬工藝的風姿與魅力。
傳承創新,讓傳統煥發生機。傳承了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的古龍醬油,繼承了從唐代以來“日曬夜露”的微生物發酵釀造傳統工藝,去除了全料制麴、天然踩黃等“無蛆不成醬” 傳統制作方法的局限性,并采用人工制粬的傳統方法,精心培育醬粬——米粬霉素應用于生產,還使用了半機械化手工搖柄滾筒洗黃的新工藝,突破了中國制醬傳統工藝發展的一個死結。古法醬油見證了廈漳泉等閩南地區以及臺灣地區的變遷,是文化傳承、互動的重要載體,做好保護和弘揚工作,對于人們深入認識中國飲食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增進對民族飲食文化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除了在古樸風韻中感知中國文化之深厚,醬文化之淵博外,
古龍純天然的曬埕上更難能可貴地體驗到打醬油的樂趣,讓無數人重拾兒時打醬油的美好回憶。
這次活動激發了隊員們對于中國傳統技藝的濃厚興趣,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趣與魅力。像劉師傅這樣的非遺傳承人不在少數,他們用匠人不為繁華易匠心的專注,鑄就民族之魂,傳承千年技藝。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也將通過一系列活動繼續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廣大青年朋友都能切實參與到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動中去。
時間:2023-01-11 作者:林夢鑫 來源:孫鑫宇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