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家鄉美味,揚傳統文化
“民以食為天。” 吃,自古以來,便是百姓眼中的大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同節氣有不同吃法,不同節日有不同佳肴,南北各異,民族各異, 可謂是四季有別,風味多樣。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隊員在2022年12月21日前往無棣縣碣石山鎮了解學習家鄉傳統美食-----大山安林八大碗。
駐足家鄉,深入傳統美食
為積極響應校團委開展的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本著讓傳統美食文化走得更長遠。12月19日“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便組織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在會議上,成員們積極探討如何深入了解并宣傳傳統美食文化,孫鑫宇詳細的布置了前期與后期的計劃與安排,并重點強調了在疫情的大環境背景下保護好自己。各個成員紛紛確定了自己想要探索的家鄉傳統美食,并通過網上搜索,對與家鄉傳統美食有了初步的認識與了解,更加堅定了學習和了解家鄉傳統美食,使得家鄉傳統美食文化走得更加長遠。
體驗感受大山安林八大碗
2022年12月21日,曲阜師范大學學生工作處“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隊員前往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鎮拜訪了第六代傳承人-----李安林。實踐隊成員有幸觀摩了李安林老先生制作大山八大碗的過程,只見食物在老先生的手中由原材料逐漸變成藝術品般的美食,在制作過程中,實踐隊成員深刻的體驗了制作傳統美食的細致和老先生深厚的功力,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裝盤,也有嚴格的標準,把食物裝在不大的蒸碗里,并且要按實了,要保證在蒸的過程中,碗里進了水分,食物不會膨大。在制作卷煎的過程中,李安林老先生讓實踐隊成員親自體驗大山八大碗的制作過程,在老先生刀下,每一片卷煎都被切得厚薄適中,就好像是一片片花瓣,但當實踐隊成員真正親自動手實踐時,才發現這里面需要細膩的心思和熟練的技巧,使得實踐隊成員越來越投入學習制作八大碗的過程,對李安林老先生也越來越欽佩。最后,實踐隊成員們有幸品嘗了大山八大碗,感受到其中,葷素搭配均勻,葷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吃起來滿口留香,咽下去回味無窮的美味。
深入了解大山安林八大碗
在品嘗過大山安林八大碗之后,實踐隊成員們從李安林老先生那里對大山安林八大碗做了更加深入了解。在與李安林老先生的交流中,實踐隊成員們詢問了自己最想問李安林老先生的問題,包括為什么大山安林八大碗在濱州經久而不衰?大山安林八大碗對當地人們意味著什么?大山安林八大碗在具有創新性的新時代如何發展與進步等諸多問題,李安林老先生對此一一耐心解答了所有問題,實踐隊成員因此對于大山安林八大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了這依山產生的八大碗中所蘊含的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大山安林八大碗也努力跟隨時代步伐,讓大山安林八大碗走向全國的餐桌。當然,李安林老先生也提到大山安林八大碗現在仍然有傳承危機和宣傳等方面的問題,實踐隊成員也將李安林老先生提出的問題放在心上。
發揚傳統
在團隊各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根”時代,揚傳統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在此次活動中實踐隊成員們更加了解自己家鄉的傳統美食文化,收獲滿滿的自豪感,同時,也通過新時代下自己的社交軟件,如微信、QQ、抖音、微博等將本次活動內容和所感分享,將自己家鄉文化通過自己的力量傳播,同時也希望更多人可以關注傳統美食文化,使得傳統美食文化可以走得更加長遠。也希望待疫情好轉后,老店可以漸漸恢復了之前的繁華景象。因為我們對傳承著家鄉美食文化的老店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我們相信老店的食材,相信老店的品質。我們面對著傳統美食,品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一種情懷。這是骨子里對家鄉的留戀,讓味蕾捕捉到了歸屬感。街頭巷尾的老味道依舊是最鮮活的存在。而同時我們的實踐團,依舊在行動。
時間:2023-01-11 作者:王欣怡 來源:孫鑫宇 關注:
- 縣城助力城鎮化,國家發展正當時
- 我國在發展城鎮化建設的30年里城鎮建設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且縣城處在城鄉一體化連接點上,既要引導
- 01-11
- 關注鄉村民生,推動縣城發展
-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以其空間載體和集聚農村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縣城作為聯結中心城市和農村鄉鎮
- 01-11
- 鄉村興,縣城興,民族興
- 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數年的辛勤耕耘之下,全國范圍內的絕對貧困被盡數消除,人民生活更加穩定,生活幸福指數大幅度提高,
-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