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非遺文化,縱享花毽飛羽
高承《事物紀原》記:“今時小兒以鉛錫為線,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描繪的就是踢毽子的景象。為迎接黨的二十大順利召開,進一步培養青年的愛國主義情懷,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為更進一步的傳承傳統文化,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3年01月04日,曲阜師范大學“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隊員孫鑫宇到達青州非遺傳習坊和青州古城對花毽進行學習和傳承,并學習花毽的制作方式。
花毽亦稱“踢花毽”或“踢毽子”。青州花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青州已盛行蹴鞠(踢球)之類的游藝活動。蹴鞠逐漸演化為蹴毛丸,進而演化為踢毽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于青州市,而今擴展到濰坊市,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青州花毽不僅毽子色澤艷麗,制作完美精良,而且花毽的花樣也非常豐富,其中既包含了武術的陽剛之氣,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靈巧多變、剛柔相繼、扣人心弦,有極強的震撼和感染力,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花毽飛羽
青州花毽在制作技藝與踢弄技藝兩個方面都有豐厚積累,同時與天地人文融會貫通,富有濃郁的傳統文化內涵。從制作上,青州花毽品種豐富,無論是游藝毽、健身毽、觀賞毽還是比賽毽,無不配料科學、制作精美。從類別上,分一般毽、觀賞毽和比賽毽。從踢法上,分單人踢和多人踢;其中,多人踢是單人踢的組合,難度更高,花樣更豐富,但藝術感染力和觀賞性也更強。平時以踢毽子健體強身,比賽時以踢毽花樣多少、難度高低、時間長短、動作優美程度為考核標準。
青州花毽作為一種既能踢又能觀賞的藝術珍品,在運動競技中,可以使全身每一個部位都得到充分鍛煉,既醒腦練眼、強身健體,且操作簡單、易于普及,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體育競技運動。學習制作花毽和踢花毽可以鍛煉孩子們手腳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并讓他們在享受花毽帶來的樂趣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非遺,感悟中國傳統文化。
腳尖靈動
踢弄花毽講究身形架步優美、心意相隨、眼到腳到、反應靈活、人隨毽舞、毽隨人轉;低踢毽如彩蝶飛舞,高踢毽如凌空飛燕。
青州踢毽花樣繁多,有108式,即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天罡36式是將踢花毽技藝形象與青州風土民情、山川景物緊密結合來命名,富有鮮明的青州地方特色;地煞72式是指歷代積累的踢花毽各種技巧動作的名稱。青州花毽的每一個動作的完成主要控制于踢毽過程中花毽的走勢、方向、高低程度甚至自然環境如風向等,多人踢毽更需要心意相通、配合默契,這一系列的過程須在一剎那完成,要求踢毽者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如:張飛蹁馬、二郎擔山、蘇秦背劍等,既包含了武術的陽剛之氣,又吸取了舞蹈的柔美之姿,靈巧多變、剛柔相繼、扣人心弦,有極強的震撼和感染力,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花毽作為“蹴鞠”的演變品,對于研究古代舞蹈、體育和競技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青州花毽在制作毽子和花毽花樣的表現中,充分考慮并掌握平衡和力學原理,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青州花毽,根植于深厚的傳統土壤,又深受現代文化的滋養,是青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項體育項目,人們已經把踢花毽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青州大地上,或單人、或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時而凌空騰躍,時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態伴隨著上下翻飛、五顏六色的花毽,成為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濰坊市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加油助力。
本次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氛圍,拓展了實踐隊員的知識視野,激發了實踐隊員對于傳統文化遺產的興趣,增強了青年的愛國情感。“根”時代,揚傳統小分隊也將繼續加強隊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綜合素質,用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時間:2023-01-11 作者:孫鑫宇 來源:孫鑫宇 關注:
- 縣城助力城鎮化,國家發展正當時
- 我國在發展城鎮化建設的30年里城鎮建設逐步完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且縣城處在城鄉一體化連接點上,既要引導
- 01-11
- 關注鄉村民生,推動縣城發展
-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縣域經濟以其空間載體和集聚農村勞動力資源等優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縣城作為聯結中心城市和農村鄉鎮
- 01-11
- 鄉村興,縣城興,民族興
- 在黨的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數年的辛勤耕耘之下,全國范圍內的絕對貧困被盡數消除,人民生活更加穩定,生活幸福指數大幅度提高,
- 01-11
- 探鄉村民情風貌,尋縣城發展圖景
- 縣城是吸納縣域城鎮人口的核心載體,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承擔重要功能,在輻射帶動鄉村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建設富
- 01-11
- 孟宋村現狀調查
- 近年來,隨著城鄉和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在影響著鄉村,鄉村也在逐步地影響著城市,為調查鄉村在城市化的道路中發揮的作用,2023年1月
-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