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慈孝文化,傳承孝悌美德
孝為接根。“孝道”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法寶,“孝道”有命脈和血脈的含義,父母就是命脈,關乎我們的福德、財富與健康。諸事不順皆因虧孝!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屬于禮德,原則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 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悲傷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規》中才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因此我們要弘揚慈孝文化,傳承孝悌美德。
體味閔損,感嘆濃濃父母情
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 一,二十四李之一 ,以孝聞名。拜孔子為師后, 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閔子騫以李聞名,孔子曾夸贊他“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賢人,以孝行和剛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屢次稱贊,也因此被后世作為孝子的楷模。閔子騫的先祖是魯國宗室,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卻很清貧了,生母早逝,父親續娶。因不是親生,所以后母對待閔子騫不如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時候,后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是錦絮填充的棉衣,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卻用蘆花填充,閔子騫的父親并不知道這事。
有一天,閔子騫和父親一起出門,父親讓閔子騫駕車,閔子騫凍得瑟瑟發抖,雙手握不住韁繩。閔父見狀,以為閔子騫故意調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里面的蘆花掉了出來,閔父這才發現兒子穿的衣服很單薄,手凍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閔父發現兩個小兒子的手都很暖和,于是明白了一切,對妻子說:“我娶你回家,是為了我的兒子,你現在這樣欺騙我,這個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閔子騫見狀,連忙勸父親,他對閔父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據說,閔父聽了這句話以后沉默良久,而其后母也頗為后悔。經過這件事以后,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閔子騫業成了古代孝子。父親為陽,自強不息,代表事業和財富;母親為陰,厚德載物,代表幸福和家庭。無論哪一個處理不好,都會影響人生。因此大家要弘揚慈孝文化,傳承中華美德,延續孝情,體味孝意,發揚孝道。
孔融從小兄友弟恭,照顧兄弟,感念同胞。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孔融能詩善文,為“建安七子”之一。
大家小時候就學習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妙答,⼤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母親⼗分喜愛他。⼀⽇,⽗親買了⼀些梨⼦,特地揀了⼀個最⼤的梨⼦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個最⼩的梨
⼦說疲乏:“我年紀最⼩,應當吃⼩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親聽后⼗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并且⼀向流傳下來,成了許多⽗母教育⼦⼥的好例⼦。大家要學習孔融的美好品質,感念兄弟姐妹,與同胞互相照顧扶持。
中華傳統美德在華夏史上源遠流長,自古至今,從未間斷。前有古人,后有來者。發揚傳統美德是大家的責任。每個中華人,都必須要擁有自己國家的傳統美德。中華美德有很多,比如說禮讓、謙虛、尊老愛幼等。“孝行天下,為人之本。”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兄弟之間的情誼也是如此,正如一條彎彎的溪流,總在拐彎抹角間流瀉出真誠與摯愛;也正如一絲溫暖的春風,總在不經意間帶來振奮與愜意;更如冬日里火爐旁的傾談,在光和熱的傳遞中,也在只言片語中令人淚流滿面。弘揚慈孝文化,傳遞孝悌美德。
時間:2023-01-11 作者:司馬興彤 來源:孫鑫宇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