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月3日至1月8日的實踐走訪,實踐隊隊員大致了解了浙江省的民族特色文化。1月9日,實踐隊隊員針對浙江省不同民俗文化的特質,總結出了這些文化中所蘊含的儒家文化,比如浙江傳統戲曲劇目中所體現出來的仁愛的高尚品格;又如浙江蠶桑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再比如浙江長興百葉龍的傳說下,被人們忽視了的孝道等等。盡管如此,仍留下儒家的信和義尚未找到合適的載體,因此,實踐隊隊員將近日的研究所得加上對儒家信和義的簡單介紹,在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崇福鎮進行宣傳。
實踐隊隊員通過檢索資料,進一步地了解了儒家對于信和義的介紹。儒家的信,主要是言而有信,是與人謀的忠信,與朋友交的誠信。信”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說文》解釋:“信,誠也。”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在注疏《禮記•禮運》中的“講信修睦”這句話時說:“信,無欺也。”“信”即是“誠”,“忠”即是“誠”,因此在“忠”和“信”都包含著“誠”。孔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始終用“文、行、忠、信”四個方面的內容來教育他的學生,“信”是其中的內容之一。孔子認為,“信”是一個人必須具備一種德行。而儒家的義,主要就是為人處世的道義。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道德范疇,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管子倡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環繞“義”的概念作了交集。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朱熹指出:“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義強調主體性和實踐性,使義既內斂為行為主體的品格,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播種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為主體行為的品格,把義由抽象的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拓展了倫理道德實踐的空間。在儒家看來,義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依據,也是個人道德修身的價值取向,更是具有現實操作性的倫理道德范疇。其實不難發現,在浙江,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都離不開誠信與道義,浙江人民對于一個好人的評判首先并不在于智慧,有智慧固然好,但浙江人民始終覺得,道德要擺在做人的首位。
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在了解過信和義后,實踐隊隊員先是通過簡單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問,了解了當地人對于儒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問卷以網絡問卷和現場問卷兩種方式進行,從收集到的問卷來看,不同年齡段的人對于儒學的了解很不一樣。青壯年對于儒學的了解一般比較廣泛,可以基本理解儒學中的基本概念,對于孔子的名言也能有所了解。然而對于年紀稍大的一些中老年人群,對于儒學的了解比較少,但在生活中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儒學的影響,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到。
實踐隊隊員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采用了不同的宣傳方式。對于中老年人群,實踐隊隊員采用了口述加圖片的方式,給中老年人群發放孔夫子的畫像,并簡單地向他們介紹了有關于儒學的一些問題。對于稍微年輕一些的人,實踐隊隊員又采取了傳單加視頻的方式,通過傳單,向年輕人講述有關于儒家三圣的一些經典故事和有趣的傳聞,并通過浙江的傳統文化來總結和介紹儒學的“五常”,不僅宣傳的儒學,也宣傳了浙江的傳統民俗文化。另外,實踐隊隊員還向一些低年級的學生講述了有關于儒學的一些小常識,帶他們認識孔夫子,走進儒學。并教他們學會寫一些與儒學相關漢字。通過實踐隊隊員的熱情介紹,此次的寒假實踐活動也圓滿地畫上了一個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