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增強宣傳效果,使青少年們更好理解儒家文化,更好賡續保護家鄉文化,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杏壇春雨入鄉土,犁牛勤耕承鄉髓”調研實踐小組遼寧分組的隊員劉春妍于2023年1月5日通過現場教學的形式教授小朋友在家學習《論語》,了解孝道,通過精彩生動的講解讓小朋友提起了對《論語》學習的興趣,并與此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隊員先從小孩子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將小朋友引入舞蹈方面,正巧小朋友也是學過舞蹈的,隊員劉春妍便提問:“你知道舞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么?知道我們的以前的舞蹈都包括什么都有什么樣子的么?”小朋友在思考了一會兒之后只能列舉出很少的舞蹈品類,對于以前的舞蹈的了解并不多。隊員劉春妍確定了切入點便抓準切入點從舞蹈邁入。隊員便詢問他知道當地的傳統舞蹈秧歌么,小朋友眼前一亮,據他描述他很喜歡看秧歌,但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加之后來疫情的爆發,這種活動舉辦的少了,會的人有這種表演的也不多了,隨即隊員講述了秧歌的歷史起源等,小朋友聽的都津津有味。在傳統舞蹈的最后,隊員用秧歌中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丁郎刻母》,講給小朋友它不僅突現了丁蘭對父母的至誠孝心,而且他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行為,對形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民風,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告誡人們千萬把握住父母在世的有限時間,及時行孝。看著似懂非懂的小朋友,隊員便將“孝”之一字順利引入。
正式開始對儒家思想中的“孝”進行講解。隊員先帶著小朋友認識了一下這個字的字形并寫了幾遍認識一下結構,隨即便開始對它的起源開始了講述: 在人類所有的情感中,血親之愛是最自然、最淳樸的。就如父愛子、子愛父,兄弟姊妹互相關愛,這些都源自血緣關系,本于家庭生活,自然生發出來的真實情感。講出“孝”源于血緣親情,根于祖先崇拜。隨后隊員帶著小朋友認識了孔子,從“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一孔子的話,說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質。隊員帶著小朋友走進《論語》中的“孝”,為了讓小朋友更好的理解,隊員將子路的經歷引進來帶著小朋友身臨其境:“血緣關系是自然的關系,因此,體現于父母子女關系中的孝便帶有自然的性質。同時,孝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倫常關系,父母子女關系一旦以孝的形式展現,便突破自然的領域而帶有人文的意義”。子路小時候家里很窮,常常饑一頓飽一頓。一天,家里沒米了,他看著父母饑餓的樣子,心里不忍讓父母受苦,就到使幾里外的親戚家借米,除了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翻一座山。但子路不怕苦不怕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竟在一天內把米借回家。隨即隊員對于在生活中“孝”的意義解釋給了小朋友,即弘揚孝道,贍養老人;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讓小孩子從小便知道了“孝”的重要性。
通過此想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體諒父母。培養小孩子的愛心,愛長輩,愛老師,愛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除此之外孔子教育弟子學習,強調學詩,學樂,還與人的日常生活,學習緊密結合,把學習與修養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這也是其一大特點,這也正與我們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推進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從《論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方面的很多啟發。正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將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遺憾,都化作今天力行孝道的無比喜悅。這次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教授了小朋友學習《論語》的相關知識,更為弘揚中優秀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