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上午,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礦冶之光青年行”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李果副教授的帶領下,赴大余縣自然資源局開展專題調研座談會,與縣自然資源局分管領導、自然資源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啟科、礦業權管理股股長黃振澤、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股股長劉頌福、地質勘查地災防治股股長胡聰和團委成員陳莉及各股室工作人員共同探討,深挖贛鄱礦冶文化底蘊,探尋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之道。雙方圍繞大余縣礦冶歷史遺存保護與利用、礦山生態修復、地質資源活化利用等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隨后并到西華山精選廠區實地查看調研。
聚焦主業 知縣域發展現狀與挑戰座談會聚焦于大余縣作為“世界鎢都”的歷史地位與當下發展狀況。會上,自然資源監察大隊大隊長王啟科首先詳細介紹了大余縣礦產資源概況、礦業權設置、日常監管情況以及推動礦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強調了規范化管理對于可持續開發的重要性,接著講述了近年來大余縣在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分享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復綠、生產礦山“邊開采邊治理”的實踐案例,闡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礦區的生動實踐。隨后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股股長劉頌福在會上詳細解讀了當前嚴格的綠色礦山評價體系,并圍繞礦冶生態治理成果展開匯報,其中大余縣在曾參與創建的32家礦山中,現有8家達標(5家國家級、3家省級)數量居全省縣級首位。

在詳細介紹后,李果副教授向自然資源局介紹了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的概況,本次實踐隊的目的,希望了解的情況,并向自然資源局的領導轉達了學校領導對他們的支持表示感謝。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礦冶之光青年行”社會實踐隊成員們結合前期對當地礦業文化歷史的理論學習與初步的實踐調研了解,圍繞“如何平衡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大余縣在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如西華山鎢礦舊址)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規劃和進展”以及“礦冶精神在新時代下的發展傳承”等關鍵問題,與在場的自然資源局的領導和專家展開了討論。

自然資源局的同志們結合具體政策、案例和工作實踐,對師生們的問題進行了詳盡、專業的解答,針對實踐隊提出的調研需求給予了積極回應,并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和深刻見解。這場互動不僅解答了師生的學術疑惑,更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相連,使師生們對礦冶文化的歷史價值、當代挑戰及未來發展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深化認知 行走贛鄱感悟礦冶文化此次座談會是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礦冶之光青年行”社會實踐隊積極響應全省高校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深耕“礦冶”文化路線的重要實踐環節。通過與大余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面對面交流,師生們不僅獲取了關于“世界鎢都”歷史脈絡、生態修復實踐、工業遺產活化探索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信息,更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語境中進行檢驗和思考,深刻理解了礦冶文化不僅是輝煌的歷史見證,更蘊含著資源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以及從“工業獨大”向多元產業轉型等關乎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命題。

實踐隊師生們紛紛表示,此次座談會收獲頗豐,獲取了大量寶貴的一手資料和實踐經驗,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們將繼續沿著“文化贛鄱行”的足跡、深挖礦冶文化精髓,努力將調研成果轉化為服務地方、貢獻青春的智慧力量,推動大思政課與地方實踐深度融合,以實際行動踐行“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活動宗旨,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貢獻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