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在這個寒假,我參加了社區組織的元宵節日活動,作為志愿者協助他們的工作。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學習到了許多從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鍛煉提升自我,了解了社區基層工作以及體驗到了處于節日中人們的歡喜。從本次實踐活動中更加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更加了解社會。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春節的收尾,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為弘揚民族文化,營造傳統佳節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大武口人民路街道建設社區開展元宵節主題活動,與社區居民共同歡度元宵佳節。
在活動前,幫助工作人員掛好燈籠并將帶有謎題的紙張掛在燈籠下。每逢
農歷正月十五,中國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有好事者把
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測。因謎語既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響應的人很多,而后猜燈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大不大,渾身是畫,背個紙袋,走遍天下——打一生活用品。”猜燈謎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民俗傳統,為營造濃厚氛圍,社區張燈結彩,一排排紅色燈籠下掛滿五彩謎題,內容包含民風民俗、黨建廉政和生活常識等,居民們邊猜謎語,邊學習知識,一同感受著傳統節日的歡樂氛圍。活動通過文體娛樂等方式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生活,增加了節日氛圍,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鄰里關系和睦。
除了猜燈謎活動外,還有大展宏“兔”,紙杯扣“福”,守福待“兔”,妙手貼“福”等老少皆宜的游戲讓現場熱鬧異常。在妙手貼“福”環節中,居民需要蒙著眼睛轉三圈后將自己手中的兔鼻子貼到對應的位置上,參加活動的大多為老年人和小孩子,作為志愿者在旁邊幫助老人小孩完成此活動,并防止他們因此摔倒。守福待“兔”環節,居民需要將掛在繩上的氣球拿下來扎破查看里面的紙條是否有獎。我幫助了其中個子較小夠不到氣球的小孩子和不敢扎破氣球的老人。在紙杯扣福中幫助工作人員搬桌子,以及擺好道具,幫助工作人員數居民的比賽結果。在后來居民兌換獎勵時,維持秩序,預防發生推搡事件。 在活動結束后幫助工作人員打掃現場,幫助摘掉現場的燈籠,清掃現場垃圾。
假期的社會實踐已經結束,但社會實踐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卻遠沒有結束。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見識世面,施展才華,增長才能,磨練意志,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經過幾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為社會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體驗社會,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讓我們自覺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廣闊的人生。增加了與外界的交流,讓我們不再死讀書,讀死書,而是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的所在。加深了我和社區老鄰居的感情,拉近了我同一小區居民的距離,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拓寬了視野,增長了才干,進一步明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意義,明白了成才是唯一出路和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真正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舞臺很大,天地廣闊,更多的實踐經驗有助于我們建立完善價值觀,形成更加成熟的價值體系。也更深切的感受到了疫情開放后人們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的現狀,在這次活動中了解的更加深刻,親身感知。促進我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把書本知識和社會需要銜接起來的能力,也明白了只有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我們才能走進城市、鄉村,才能使我們對人民群眾有親身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