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一個國家外在靈魂的直觀表現,是人文主義和自然事物完美結合的歷史見證。為了解中國清代園林古建筑群文旅融合的過程,認識科技與傳統的融合方式。12月28日,“丹青戲韻,筆墨傳薪”實踐隊隊員通過線上采訪的形式,開展以“扎根時代沃土,弘揚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采訪圍繞著房女士對今年游玩頤和園中發現的科技與傳統的變化展開。
首先,房女士向實踐隊隊員介紹,頤和園是中國清朝皇家園林,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吸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實踐隊員在采訪房女士
然后,房女士向實踐隊隊員介紹到,頤和園內隨處可見“智慧”元素。咨詢大廳內的大屏幕上有景區概況、景區地圖、公園服務、公園文創等8大板塊,供游客自助查詢;景區內的休息場所有室內自助售賣機、共享充電寶、共享講解器等共享經濟產品,供游客自主租借。同時,園內還有自助語音導覽機租借,一鍵租還、操作方便,內含豐富的頤和園景點講解,可以讓游客在游覽中邊聽邊學。不僅如此,房女士還發現了“頤和園”官方公眾號,可以免費將“導游裝進手機里”。點擊公眾號的“頤和導覽”欄目還可以查詢園內的商業網點與衛生間的分布、景點介紹等。房女士表示,漫步在頤和園的回廊水榭中,在智慧科技的助力下,一邊聆聽一樹一木的趣事,一邊欣賞著中國皇家園林大氣而不失靈秀的美麗景色,極其享受。
最后,房女士對實踐隊員介紹到她參觀結束后,又主動去搜尋了解了頤和園在科技的幫助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并了解了相關技術,如山體監測、古建筑監測、古建筑彩畫監測、古樹檢測、各種修繕工程等,頤和園正在建設成為山、水、古建、古樹名木、園藏文物俱全的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借助北京市科委的力量,從實際工作的角度出發進行文化與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既考慮傳統的管理方法,又力圖與時俱進,將其與時代的工作特點相結合。將科技與旅游融合、與文化遺產保護融合,其意義體現在眾多方面。一是惠及游客,讓他們用技術手段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魅力;二是惠及社會,讓大家享受到旅游科技發展的成果;三是惠及政務,將大政方針落到旅游管理、文物保護、環境監測等的實處,讓重要的瑰寶更有效地延續下去。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實踐隊隊員不僅認識到科技與傳統融合需要從實際工作入手,意識到“智慧”元素對園林的貢獻,更了解到了惠及游客在文旅融合過程中的重要性,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