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為了深入了解中華優秀書畫文化的發展情況,宣傳和推廣中華優秀書畫文化,12月24日,“丹青戲韻,筆墨傳薪”實踐隊在濰坊市臨朐縣對社區居民開展采訪。該采訪主要內容包含:中國書畫的起源史、科技在中國書畫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科技助力中國書畫發展的實例、以及個人的看法等。
首先,實踐隊了解到了人們所知道的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實踐隊員在采訪社區人員
其次,實踐隊針對“科技助力中國優秀書畫文化發展的優勢”這一話題展開采訪。第一,科技的發展為書畫藝術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工具。最早的繪畫工具大多都是石塊、木頭,所作畫作大多為壁畫、竹簡畫,由于造紙術的發展,帛、娟、紙的推廣,使得細筆勾勒技法、水墨畫得以出現和發展。第二,科技為“中國畫”的創作和教學帶來了新的創作機遇。計算機多重技術的介入、視頻全方位立體模擬形式的教學方式以及“云空間”巨大存儲容量等,都為中國畫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作者可以利用數字技術輕松地完成繪畫的構圖設計與風格設計。此外,智能教學平臺的出現和發展,也為書畫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第三,由于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世界被互聯網圍成了一個圈。互聯網系統具有高效性、實時性,可以毫不費力地實現文件的傳輸、信息的傳遞。這就有助于中華優秀書畫文化走向國際市場,有助于書畫藝術的發展、傳播。
緊接著,實踐隊采訪了人們對于科技助力書畫藝術發展實例的了解度。電腦作為一種新型的“繪畫工具”,使得繪畫呈現出新的面貌,從Photoshop到CorelDRAW,從AutoCAD到3DSMax,每一種制圖軟件的推出都為繪畫藝術帶來極大地方便。人們可以利用科技將圖畫變成一幅“動態圖”,例如利用這些電腦技術記錄日出時海面上的光線變化情況,將莫奈的《日出印象》動態化,這種方式也為這些畫作的再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此外,科技在古書畫的裝裱修復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清代宮廷畫家為符望閣內檐裝飾所繪的《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該貼落絹絲嚴重脆化、斷裂、移位,書畫修復專家們在采用傳統方式檢修的同時,也介入了科技手段。其中最常用的便是透光攝影、多角度攝影技術建立三維病害模型、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等,加強科技檢測與臨床修復的契合性,能夠很大程度提高修復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最后,實踐隊采訪了人們對于科技助力中華優秀書畫文化的看法。科技對于書畫文化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不僅體現在有利于書畫的修復、書畫文化本身發展和傳播,更體現在利于書畫教育的普及和推廣。書畫文化本身就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科學的手段加以助力、助其發揚光大,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同時,也能讓國外的人們更了解中國文化。然而,科技的“助力”并不等同于“全盤代替”傳統手段,大家應該理性看待科技手段。
簡而言之,通過這次的線上采訪,實踐隊隊員認識了中國書畫文化起源,明白了科技在中國書畫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了解了科技助力中國書畫發展的實例,可謂收獲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