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約盛夏 遇“踐”青春
“鄉”約盛夏 遇“踐”青春
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童”行社會實踐團于6月30日走進贛州市大余縣楊梅村開展主題為“挺膺擔當勵青春,“童”行筑夢繪新篇”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青春的熱情與奉獻的初心,通過紅歌教學、防溺水宣講、非遺臉譜繪制等豐富活動,為鄉村兒童送去溫暖知識,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紅色教育潤童心,革命薪火代代傳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孩子們清澈的童聲隨著節拍蕩漾,一雙雙小手隨著韻律整齊拍動,明亮的眼眸中閃爍著赤誠的光芒。實踐團志愿者們精心選取《我和我的祖國》《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等經典曲目,創新采用“逐句教唱+手勢互動”的教學模式。在教唱過程中,志愿者們適時穿插講述革命先輩的奮斗故事,將紅色基因化作春雨,潤物無聲地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特別受歡迎,”團隊成員們表示,“我們希望通過紅色旋律,讓愛黨愛國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愛心關懷暖人心,真情慰問助成長
上午8時,江西農業大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張高亮專程來到楊梅村實驗小學,看望慰問正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志愿者和在校學生。
張校長細致詢問了實踐團的活動安排和日常生活情況,對大學生們深入鄉村、奉獻愛心的行動給予充分肯定。他表示:“青年學子利用假期投身社會實踐,既鍛煉了自身能力,也為鄉村教育注入了青春活力,這樣的實踐精神值得弘揚。”
慰問期間,實踐團向孩子們贈送了精心準備的文創帆布袋,袋內裝有筆記本、彩筆等學習用品。收到禮物的孩子們愛不釋手,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謝謝哥哥姐姐!”清脆的童聲此起彼伏,教室里洋溢著歡樂的氛圍。這些文具雖小,但承載著團隊對鄉村孩子的關愛與鼓勵,希望能為他們的成長增添一份溫暖和動力。
安全教育護成長,筑牢生命防護網
暑期是兒童溺水事故的高發期,為提高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實踐團在下午開展了“防溺水安全教育”專題課堂。志愿者們利用動畫視頻、情景模擬、互動問答等形式,生動講解溺水自救與互救知識,強調“六不準”原則:不準私自下水游泳、不準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不準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等。
“如果有人落水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志愿者拋出問題后,孩子們踴躍回答:“不能自己跳下去救!”“要大聲呼救,找大人幫忙!”課堂氣氛熱烈,孩子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關鍵的安全技能。
隨后,實踐團充分發揮農業院校專業優勢,開設“糧食安全小課堂”。志愿者們帶來稻谷、玉米等農作物實物,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問一問"的體驗式教學,生動展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在志愿者引導下,孩子們認真觀察谷物特征,踴躍參與互動問答,深刻體會到"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文化傳承繪童趣,非遺臉譜綻光彩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團在下午的最后一節課組織了“非遺臉譜繪制”活動。“紅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正直,白色暗示奸詐......”活動伊始,志愿者們通過圖文并茂的講解,為孩子們揭開了京劇臉譜的文化密碼。生動的語言配合經典戲曲片段,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不同臉譜色彩背后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動手實踐環節,孩子們化身“小小非遺傳承人”,手持畫筆在空白臉譜上盡情揮灑創意。孩子們用七彩顏料繪制出充滿童趣的“彩虹臉譜”,引得志愿者們連連稱贊。
“看我的關公臉譜多神氣!”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爭先恐后地拉著志愿者合影留念。實踐隊成員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沉浸式體驗,讓孩子們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并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夕陽西下,一天的實踐活動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落下帷幕。微光“童”行實踐團用愛心與知識為楊梅村的孩子們點亮了一盞溫暖的燈,也在服務鄉村的過程中收獲了成長與感動。
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入鄉村,開展更多形式的志愿服務,以實際行動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通訊員 趙鑫瑤 秦樂然 羅強
圖片 符佳寧
作者:趙鑫瑤 來源:江西農業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繪彩繪心育童魂,青春奉獻潤鄉土
- 江西農大生工學院“微光童行”實踐隊6月30日赴大余楊梅村,以“挺膺擔當勵青春”為主題,開展紅色教育、文化傳承、安全宣講等實踐,繪
-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