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尖技藝,護綠水青山——武夷山國家公園里的非遺青春行
追尋領袖思想光芒,感悟綠色發展偉力
為深刻領會、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青山兩不負”的生態文明思想,探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的生動實踐,武夷學院社會實踐團隊7月1日專程奔赴武夷山市上梅鄉,開展深度調研學習。師生們深入竹海環繞的村落,探訪蓬勃發展的竹企作坊,與當地竹農、產業帶頭人面對面交流,實地考察竹資源培育、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全產業鏈條。通過沉浸式體驗,團隊真切了解到一根翠竹如何撬動一方經濟,見證“綠竹”變“金竹”的生態惠民新路徑——正是上梅鄉立足資源稟賦,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漫山竹林成為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有力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此次追尋領袖足跡的社會實踐,不僅深化了青年學子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髓要義的理解,更堅定了大家投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的信念,為上梅鄉、為武夷山、為更廣闊天地書寫“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壯美篇章汲取了澎湃的青春力量。
探秘水土生態屏障,共筑綠色守護根基
武夷學院與香港大學的學生相聚一堂,開啟了關于水土保持的學習。
武夷學院的老師帶領香港大學的同學們參觀武夷學院水土保持基地,首先為同學們介紹了基地的建設背景與研究方向。武夷學院植物水土保持基地依托武夷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致力于研究不同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機制,探索高效的生態修復技術。老師們生動講述了基地近年來在植物水土保濕領域取得的科研成果,這場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育實習的活動當中,讓香港大學的同學們對基地的科研實力與社會價值有了認識。

探尋竹鏈綠色延伸,匠心青山點綠成金
在活動現場,武夷學院實踐隊與香港大學師生沉浸式學習竹編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從坎竹、刮青、破竹、分條等嚴謹的竹子前置處理工序,到親手編織手環、小船、竹籃等竹藝品,參與者們全程體驗了由一根毛竹蛻變為精美藝術品的完整過程。在工匠師傅的悉心指導下,兩岸學子不僅親身感受了傳統竹編的精湛技藝,更通過這“沉浸式課堂”,深刻見證了當地竹產業的蓬勃發展。他們觀察到,竹產業已突破傳統的原材料供應模式,通過延長產業鏈、進行精深加工(如制作工藝品、生活用品等),將生態資源有效轉化為經濟價值,生動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學子們手中的每一件竹編作品,都承載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勞動結晶,成為生態富民的微觀印證。原本看似簡單的竹制品,在反復實踐中才得以成型,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讓參與者們更加珍視其蘊含的文化與生態經濟價值。


聆聽竹鄉奮進心聲,見證產業煥新圖景
在上梅明筍制作技藝手工坊,這座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的殿堂,武夷學院社會實踐小隊與香港大學師生,同堅守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及手工藝人齊聚一堂。在與師傅們的深入交談中,師生們真切感受到了竹產業發展為當地帶來的可喜變化。師傅們不僅嫻熟于竹編技藝,也傳承著古法制作筍干的智慧。他們欣喜地分享著:竹產業不斷煥發新生機,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生計來源,更通過延長產業鏈、融入創新設計,使得竹制品價值得到顯著提升。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傳統竹編正積極擁抱時代潮流,通過創新產品形態、拓展應用場景,為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澎湃的新鮮血液,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份來自生產一線的“創新之火”與“活力之源”,讓在場的青年學子深受觸動。大家圍繞竹編技藝的深厚歷史與未來發展路徑熱烈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讓更多非遺項目走進現代生活。這次對話,不僅是一次技藝的探訪,更是一次深刻的感悟——師生們親身體驗并理解了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中,傳統產業如何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偉大變革。活動尾聲,全體參與者合影留念,定格下兩岸青年攜手探索非遺傳承與產業振興的珍貴瞬間。
踐行兩山思想引領,見證竹鄉振興新篇
本次上梅之行,不僅是一次生動的生態文明實踐課,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青年學子們通過沉浸式探訪竹產業鏈條,親見“綠竹生金”的生動實踐,切身感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思想偉力。武夷山竹產業依托生態優勢,通過創新驅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實現了生態保護、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有機統一,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本。追尋領袖足跡,感悟偉大變革,兩岸青年將帶著這份對綠色發展道路的堅定信念,自覺擔當起守護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使命,讓青春在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中綻放絢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