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日月,不茍于山川 ——觀《通向繁榮之路》有感
為更加深刻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倡議,我們觀看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攝制的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節目聚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宏大時代背景,彰顯時代華章。
通過對這部紀錄片的學習了解,對“一帶一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紀錄片回首張騫出使西域從而開辟連結亞歐大陸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之路的那段歷史,“遇山開道,遇河架橋”的開拓與創新可以說是與今天一以貫之的。2000多年前,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用智慧、勇氣和汗水開拓了連接亞歐非大陸各文明的人文、貿易交流通路,與沿線各國人民共同鑄就了輝煌的古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已深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血液中,成為了中國參與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活動的重要依托。“一帶一路”是一條從無到有之路、古為今用之路、合作共贏之路。10年的歷程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站在了歷史正確一邊,符合時代進步的邏輯,走的是人間正道。
從巴基斯坦的交通運輸、港口管理到中俄的農業自動化,北斗衛星為“一帶一路”建設等中外合作"導航";在安哥拉,中國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服務商為政府建起國家級的人口庫大數據平臺,徹底結束了當地用紙筆記錄人口信息的時代;在國際合作攻堅之路上,中國一直是堅定牽頭者和行動派。新時代,“一帶一路”倡議繼續走深走實,各國要繼續深化合作共識,充分利用各國的資源和技術比較優勢,強化智庫研究,釋放智慧之光,沖破一帶一路上的迷霧。共舉勤力同心的指路燈,照亮合作共贏的光明前景。人心齊,泰山移。“一帶一路”不是一馬平川的坦途,“一帶一路”框架內的科技交流與創新合作都如“愚公移山”般,是不同國家、不同時代與不同背景下接續奮斗的結果。
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主體是人民、深厚力量源泉是人民,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我們青年一代要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為人民造福,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共同走向繁榮昌盛的道路。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新動力、營造良好環境。通過一個個堅實的腳印,為實現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堅定奮斗。我們相信,中國正朝著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道路前進。
作者:謝敏靜、楊麗婷、張瑩、虞可欣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