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銀杏大道鋪滿金毯時,林小滿在落葉堆里撿到一本泛黃的筆記本。扉頁寫著"1998年秋·臨大文學社",紙頁間夾著干枯的銀杏葉,墨跡暈染的詩句在風里沙沙作響。那些句子帶著九十年代特有的浪漫與熾熱,寫盡了少年人對文學的虔誠。
她抱著筆記本沖進社團辦公室,社長周遠正對著窗外發呆。"這是老圖書館閣樓的東西?"他翻開筆記本,指尖在某頁停頓,"這是當年文學社的社刊手稿,作者蘇棠......是我導師的筆名。"泛黃的紙頁上,鋼筆字力透紙背,記錄著那個年代的文學理想。
第二天清晨,林小滿在老圖書館遇到蘇棠教授。老人戴著玳瑁眼鏡,正在整理舊書架。"沒想到這本冊子還在。"教授摩挲著筆記本,目光飄向遠處,"那時我們在銀杏樹下辦詩會,用銀杏葉當信紙,寫最熾熱的句子。每一片葉子都是青春的見證。"
在教授的提議下,文學社重啟了中斷二十年的"銀杏詩箋"活動。林小滿和周遠帶著社員收集銀杏葉,在落葉背面寫詩。當第一片寫著"青春是永不凋零的銀杏"的葉子掛在社團窗欞時,整個校園仿佛被點燃。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宿舍樓、教學樓的窗前都飄起了寫滿詩句的銀杏葉。
平安夜那天,雪;熘y杏葉飄落。林小滿在詩箋展覽區發現新掛的葉子,遒勁的字跡寫著:"當年的詩是未完成的夢,如今你們讓它長出了根。"落款處,蘇棠的名字旁,多了片新鮮的銀杏葉。
此后每年深秋,臨大的銀杏樹上都會掛滿詩箋。泛黃的老筆記本被陳列在圖書館,而新的故事,正隨著飄落的銀杏葉,在年輕的筆尖下繼續生長。那些跨越時空的文字,串聯起不同年代的文學熱忱,讓校園里的銀杏樹下,永遠回蕩著詩意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