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雨擠下地鐵時,天已經黑了。她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習慣性地拐進那條窄窄的小巷。
煙火巷的燈光總是暖黃色的,像是黑夜里的一個小太陽。炒鍋的滋啦聲、食客的談笑聲、老板們的吆喝聲混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她深吸一口氣,聞到了熟悉的麻辣燙和烤串的香味,肚子立刻咕咕叫起來。
“小雨來啦?”賣煎餅果子的王叔笑著招呼,“還是老樣子?”
“嗯,加兩個蛋!”她笑著點頭,腳步卻沒停,直奔巷子深處那家“老張牛肉面”。可今天,面攤的位置空蕩蕩的,只剩下一張折疊桌和幾把塑料凳堆在墻角。
她愣了一下,轉頭問隔壁賣糖水的阿婆:“張叔今天沒出攤?”
阿婆嘆了口氣:“搬走嘍,房東漲租金,他付不起,昨兒個連夜收拾東西回老家了。”
林小雨怔在原地。老張的牛肉面是她加班后唯一的慰藉,湯底醇厚,面條筋道,每次她累得不想動時,只要喝一口熱湯,就覺得還能再撐一撐。可現在,連這碗面也沒了。
她低頭看了看手機,業主群里正熱烈討論著“舊城改造計劃”——煙火巷要被拆了,改建成商業廣場。
“這破地方早該拆了!”有人這樣說。
林小雨攥緊了手機,抬頭環顧四周。賣臭豆腐的李阿姨正笑著給小孩多夾了兩塊,烤串攤的小馬哥一邊哼歌一邊撒辣椒面,糖水阿婆慢悠悠地搖著蒲扇……這里破舊、擁擠,卻充滿了鮮活的人情味。
“不行。”她突然說。
“啊?”阿婆沒聽清。
“不能讓他們拆了這里!”林小雨抬起頭,眼神堅定。
——
三天后,煙火巷的入口多了一塊手繪的牌子:“留住我們的回憶,留下這條街!”林小雨拉著幾個常來的食客,挨個拜訪每一家攤位,錄下他們的故事。
“我在這擺了十年攤,街坊鄰居都像自家人。”王叔對著鏡頭有些不好意思。
“我閨女上大學的錢,就是靠這糖水攤掙的。”阿婆笑呵呵地說。
小馬哥撓撓頭:“我就想多攢點錢,以后開家自己的店。”
林小雨把這些視頻發到網上,配上話題#煙火巷的最后一夜#。沒想到,視頻一夜之間火了。
“我以前常去那兒吃夜宵,別拆啊!”
“城市需要這樣的煙火氣!”
“能不能申請保留?”
網友們的留言越來越多,甚至有人發起聯名請愿。終于,在拆遷期限的前一天,區政府發布公告:煙火巷將作為“特色小吃文化街區”保留,并統一升級改造。
消息傳來時,整條街都沸騰了。王叔給每個人加了雙倍料的煎餅,小馬哥的烤爐火苗躥得老高,阿婆端出珍藏的桂花糖水,免費分給大家。
林小雨站在巷口,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覺得,這座冰冷的城市,原來也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