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赴軍旅,退役有工作……”10年前,當畢業于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的21歲大學生王惟正坐在考場上,思考如何考上事業編時,怎么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后,他會以遼寧省某事業單位干部的身份,跟學弟學妹們分享這段人生經歷。
前不久,遼寧省盤錦軍分區組織“云端”征兵宣傳報告會,受益于“帶崗參軍”政策的退役大學生士兵王惟正現身說法,激發了眾多大學生參軍報國的熱情。
自2013年以來,盤錦市逐漸探索出一條從大學校門到部隊營門、再到企事業單位的一條龍式人才培養使用新路子。10年來,該市大學生入伍率逐年攀升,盤錦籍入伍大學生士兵96%成為部隊骨干或立功受獎,退役大學生士兵98%受到用人單位表彰,成為地方用人單位骨干力量。
新兵即將踏上通往軍營的列車。付品超攝
從“退役安置”到“應征預置”——
應征就業不再是單選題
入伍大學生新兵與企業簽署用工合同。姜彬攝
幾年前,盤錦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大學生體檢、政考過關后,在定兵環節打起了退堂鼓。征兵干部與他談心,說到最后他掏出一句心里話:“前些時與一家用人單位簽了入職意向,這幾天催我盡快上班。當兵是我兒時的夢想,但這家單位也是夢寐以求的,我實在不舍得放棄。”
盤錦軍分區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士兵選擇到火熱軍營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同時,他們也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其中88.6%的受訪男性大學畢業生擔心退役后就業出路問題。有的坦言:“如果當兵和就業存在矛盾,只好選擇后者。”
事實上,對于很多適齡青年來說,最大的擔憂,不在于入伍后訓練多苦多累,而是自己服完兵役后,還要面臨“二次擇業”的問題。特別是隨著國家退役士兵指令性安置政策的取消,適齡青年既有熱血從軍報國的期待,也有對自己未來后路的顧慮。
“征兵由熱轉冷,眼瞅著報名人數下降,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回憶起當時的窘境,負責征兵工作的軍分區動員處文職參謀付品超至今唏噓不已。
盤錦市常住人口140余萬,僅有一所職業技術學院,每年畢業生數量有限,如何征集更多大學生士兵?軍地領導將目光瞄向了畢業回到家鄉的應屆畢業生。
“別讓當兵和就業這道選擇題,難住了有志從戎的大學生!”從2013年開始,盤錦市委、市政府和盤錦軍分區聯袂出臺大學生“帶崗入伍”政策,將“退役安置”創新為“應征預置”,即:每年全市為參軍入伍大學生預留100個事業單位崗位,大型國企拿出50余個用工指標預留給大學生士兵,定兵即簽訂就業意向,退役后直接上崗。
定向、定崗、定編的征兵新政猶如重石激水,立即在大學生群體中引起不小反響,征兵報名現場再次排起長龍。畢業于大連工業大學的青年鄭欽云從小立志從軍,但擔心參軍耽誤就業,一直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報名。當得知市里出臺“帶崗入伍”新政策后,他第一個報了名。在鄭欽云看來,“帶崗參軍”就是一顆“定心丸”。
當后顧之憂解除,參軍成為眾多大學生的第一選擇。2013年當年,盤錦大學生報名參軍人數“井噴”升至1500余人,二本以上畢業生占75%以上。翌年應征人數接近翻一番,征集的大學生士兵總人數連續兩年居遼寧省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盤錦市每年為大學生士兵提供的工作崗位中,近50%來自市直機關和縣區重點部門,涉及經濟學、城市規劃、道路橋梁、交通運輸、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和緊缺專業。
“從實踐來看,‘帶崗參軍’完全超出了預期效果。”軍分區動員處文職參謀付品超說,政策出臺后,高校畢業生報名參軍人數逐年遞增,作為政策制訂的參與者、落地實施的見證者,自己的內心不僅僅是用激動可以來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