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盛利忠,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1987屆校友,內蒙古運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蘭州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會長。畢業多年來,盛利忠校友始終心系蘭大,關注母校教育事業發展。2007年,與同班同學楊建國校友共同向蘭州大學捐資20萬元,設立“利國基金”,專門用于獎勵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品學兼優、家境貧寒的學生,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第一次見到盛利忠校友,是在“國通杯”蘭州大學2020年全球校友創新創業大賽現場,他正在專注地聆聽比賽選手的答辯,表情嚴肅,時不時緊皺起眉頭,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偶有時候聽到了有趣的想法,嘴角便會微微揚起,鼓勵地看著正在答辯的師弟師妹們,不住地點頭,看上去很是認真。在被問及受邀擔任大賽評委,再次回到母校的感想時,盛利忠言語十分熱切:“我是一定會來的,這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盛利忠接受采訪現場
時至冬日,又逢疫情時期,家里人憂心盛利忠的身體情況,本是堅決反對他在嚴寒季節外出的,但在這件事上,盛利忠有著家人拗不過的執著,“我跟我的孩子說,這并不是與我無關的事,年輕人的成長需要過來人的幫助,這個幫助分為很多種,可以是物質上的幫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勵,我認為這個事非常有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些年輕人會因為我的一句話有所啟發,那該是多好的事情啊!”在盛利忠眼里,這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比賽,更是他對母校的責任,是他作為師兄的榮光,也是他再次看望蘭州大學這個“老伙計”的機會。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說到這個“老伙計”,盛利忠坦言,當初自己的第一志愿并不是蘭州大學,來這里可能要用上“緣分”二字,本是抱著一份遺憾而來,但現在看來,這也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幸運。
“您當初為什么會學習俄語呢,是因為熱愛嗎?”“才不是呢,但現在看來,俄語真的算是我能一直前行的法寶了。”
回想起自己的學業生涯,盛利忠既感到慶幸又十分懷念:“我上的高中是我們當地的一個重點中學,因為沒有外語基礎,學校就把我們分到一個專門的班里面學習俄語,從零開始,”像是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盛利忠低著頭笑了起來,“結果那些年啊,我們學俄語的這些同學高考成績都非常好,省狀元甚至都出在這里,我也考得很不錯,就想著借著不錯的俄語成績能上個北大,后面招生計劃一出來,北京大學那年沒有我們內蒙古這個專業的名額,我便選擇了蘭州大學。”
來到蘭州大學學習后,盛利忠才明白,根本不存在什么遺憾,接納他的這個地方才是真正適合他的大學,而俄語成為他至關重要的謀生技能,在人生的這條路上,你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都將成為你引以為傲的資本。
“我清楚地記得恩師馮老師曾說過一句話,對我的人生影響深遠。他說,因為你是蘭大的學生,所以那些‘晦澀難懂’的文章你必須看懂,必須要把它背下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和榮耀,看到了老師對我的期許和認可,明白了這個學校的嚴謹和榮光,以至于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只要是有人能活下去的地方,我就能活下去。”說到最后,盛利忠略有些羞澀,匆忙喝了一口水,笑說著自己的年少輕狂,但筆者清晰地看到,他眼中盛滿的堅毅和自豪。
創業的“革命者”,生活的“文學家”
從蘭州大學畢業后,盛利忠先后做過中學教師、翻譯員、企業高管等多份工作。在積累了充足的經驗和豐富的閱歷后,家里也正好迎來了新的成員。為了讓家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盛利忠當機立斷,緊抓國家的政策優勢,于1996年開始下海經商,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內蒙古運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
回憶起整個創業歷程,盛利忠感慨萬千:“創業是件十分艱苦的事情,也是很有風險的事,我前前后后遇到的挫折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滅頂之災’,大約有三次都瀕臨破產,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中間還有次特殊的事件都差點成為我邁不過去的坎兒,但我從未想過要放棄,我覺得自己是創業人里徹底的‘革命者’,這可能跟我的性格有關,也可能是由于我潛意識里覺得,我們蘭大畢業的學生走到哪都不應該比任何人差,我所學到的是自強不息,是永不言棄,所以不論遇到什么,我都堅信我能夠扛過去。”
在談及年輕人創業的問題上,盛利忠鼓勵青年人應先就業后創業:“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才更有可能脫穎而出。此外,良好的心態同樣重要,做人不能過于勉強自己,這并不意味著要退縮,而是要清醒地明白,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是絕對的事情,過程較之結果往往更加珍重,一定要善于調節自己,畢竟在創業之汪洋中,犧牲掉的人要遠遠多于抵達山頂的人,絕大多數都在這個過程中被淹沒掉了。有的人后來又找到自己的出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有的人或許就此一蹶不振,漸入頹廢,所以心態的調整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校友企業內蒙古運籌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被設立為“蘭州大學外語教育實訓基地”
沒有誰的人生一帆風順,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唯有心系桃園,自立自強,才能披荊斬棘,不負韶華。對此,盛利忠從歷史的長河里引出了三個典型例子:唐代的韓愈和孟郊,宋代的歐陽修和梅圣俞,還有同樣是宋代的蘇軾和秦觀。他們是三對很好的朋友,都是才華橫溢,也都面臨著艱難險阻,但由于應世的態度不同,最后的境遇和成就也是大相徑庭。
盛利忠說,年輕人面對挫折時該有的是如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般的胸襟和灑脫,要多讀書,要努力建設好自己,行遠自邇,卑以自牧,方能在困難面前有所仰仗,迎難而上。
說起讀書,盛利忠好似打開了話匣子,“他們都說我不像一個商人,更像是一個文人”。確實,無論是外貌還是言行,盛利忠都顯得溫潤儒雅,談吐間書卷氣十分濃厚,看不出印象中商人的銳利和精明,倒更像是一個飽讀詩書的大學教授。“這可能跟我愛看書有關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很多問題的答案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經歷過,并給出答案了。”
在對年輕人的期許中,讀書是第一條,興趣是第二條,盛利忠希望年輕的這一代孩子們能夠多讀些書,盡最大的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其實在去年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之際,盛利忠就已經回來看望過他的“老伙計”了,但可能因為年歲漸長,對承載年少夢想的地方便格外懷念起來,所以現在一有機會,他便想回來看看,再看看,即便這里已和當年有所變化,但母校就是母校,只要踏進這片土地,總會激起萬千的感慨。
記憶的碎片在不斷涌現,盛利忠沉默了許久,臉上是止不住的懷念與深情,“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了,一時我都不知該從哪里講起,但我始終知道,從蘭大學到的東西、從蘭大遇到的人都是讓我能一直堅定前行,永不言棄的支柱,我為自己是蘭大人而感到驕傲!”
2018年,蘭州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成當選內蒙古校友會會長立,盛利忠校友當選內蒙古校友會會長
確實,母校的恩惠不僅僅是學業上的哺育,更帶來了來自天南海北的牽掛和關懷,以及深切的同窗之誼。盛利忠想起:“有次我去浙江杭州出差,在那邊讀書的一個師弟知道了,非常熱情地要接待我,我們一起去爬山,一起去吃飯,感覺就好像在家里一樣,這種在陌生地方的陪伴,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他還提到,自2018年內蒙古校友會正式成立后,作為蘭州大學內蒙古校友會會長,每年都會組織兩次大型活動,平時也會舉辦一些小活動,方便聯絡感情。每每聽到有外地的“同胞們”要過來時,便會打起十二分的熱情去接待,其中很多人年齡、職業等相差很大,但因“校友”二字,彼此之間總是很快就能熟絡起來,“我就特別喜歡和年輕人交往,他們總能帶給我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思維也很活躍,和他們打交道,就好像自己也更年輕了些。”說到校友會的點點滴滴,盛利忠的臉上盛滿了笑意,言談很是輕快,講出的故事趣味十足,同樣也溫情滿滿。“這些在不同時間相同地點與我們一起度過人生重要階段的伙伴們,都是我們的家人,是我們在異鄉的支柱和倚靠。”
2007年,“利國基金”捐贈儀式現場
正是因為對母校的拳拳盛意,2007年,盛利忠與自己的老同學楊建國一拍即合,共同向母校捐資20萬元人民幣,設立“利國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曾悉心哺育自己的外國語學院的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
“我曾經也是靠著助學金過來的,現在有了余力,就想著為系里做點什么,更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人為母校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也算不辜負孟老夫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情懷了。”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盛利忠覺得,能夠為這個寫滿回憶的地方回報些什么,是件再正常不過的小事,而他以為的這件小事,多年來砥礪了近百名學子奮勇向前。
在盛利忠眼中,母校就好像是一株參天大樹的根,歷經風雨,巍然挺立,源源不斷地為它的枝葉輸送養分,鼓勵它們茁壯成長,奔赴遠方,卻從不求回報。但無論何時,只要咱們這些枝葉回頭看看,它便會予你如初的愛意和溫暖。如今,他也想為這個贈他韶光年華的地方獻上一份小小的支持。
徜徉在校園的小路上,盛利忠不禁頻頻頓足,神往著熱鬧喧囂的籃球場,驚慕于煥然一新的校園建筑,嘆懷著來來往往的青澀少年,時光繾綣,歲月葳蕤,衷心地祝愿母校能夠踵事增華,再筑輝煌!
利國基金:
2007年7月,為回報母校恩情,推動教育事業發展,蘭州大學俄語專業1987屆畢業生盛利忠先生、楊建國先生共同捐資20萬元,設立“利國基金”,專門用以獎勵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品學兼優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以期鼓勵更多學子努力學習、勤奮上進。自2008年至2017年,利國基金共計資助64名蘭大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