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有度、侃侃而談、平易近人,第一次見到王學軍時,他仍在電腦前埋頭工作。中外聯培博士、破格晉升教授、首批“萃英學者”、國家人才計劃入選者、甘肅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30余篇論文等等,累累殊榮下,這位管理學院的“85后”青年學者仍然不矜不伐,依舊謹記恩師教誨,踏實走在研究路上,至今已有近十年。
立志高遠學霸初成
談到自己的大學經歷,王學軍坦言“印象深刻”,大學時期,每天6、7點,他便會帶上一些英語材料,到榆中校區將軍院早讀,就這樣堅持了整整三年。大一時,他憑借高中扎實的基礎和毫不放松的鞏固,考過了四六級。“肯花功夫”,這是王學軍對自己四年專業學習最直接的概括。他從來不覺得高中和大學是兩種狀態的學習方式,“我們那個時候大學前三年過得很辛苦,一點兒也不像高中老師說的那么輕松。”管理學院的基礎專業課難度較大,他常常大量練習習題,“不理解的就先記住”,他堅信,知識是成體系的,知識之間往往可以相互闡發、聯系,“現在不理解,以后的學習中用到了就能明白。”
“各位同學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既有天賦、又肯努力,但在大學里,合作才是畫龍點睛之筆。”在剛剛過去的2021新生開學典禮上,王學軍帶給新生的第一個詞是“學會合作”,而這也是貫穿他求學工作時光的重要準則。
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大三時,學院開設了一門名叫《信息經濟學》的全英文課程。那個時候,全英文課程并不像如今這樣有非常多的學習和教學資料。這門課程不僅在語言方面有一定的障礙,在內容方面也較為深奧。為了弄懂書里的問題,他總是和同學們聚在一起相互探討交流,總算艱難地“啃下”了這本全英文的教材。像這樣和同學們一起攻克難關的事情還有許多,也正因為這些經歷,讓王學軍養成了終生受益的習慣——合作。他說:“一個人可能會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遠。大學里最應該學習的就是‘合作’,要在合作中提高效率、增長共情、克服困難。”
在刻苦學習的同時,學生工作經歷也是王學軍不可缺少的重要實踐。在擔任管理學院學生會主席期間,王學軍同學生會成員一起策劃了管理文化節等極具專業特點的創新活動,在運動會期間為學院做好后勤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他真正實踐并逐漸明白如何把身邊有利的資源整合起來、如何做到知人善任,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管理的效用和重要性。
名師指路為學日益
2005年,王學軍在做䇹政基金時開始跟隨包國憲教授學習。2007年本科畢業后他獲得碩博連讀的機會,正式進入包老師團隊,在企業管理方向進行深造。2009年升入博士時,在和包老師深入溝通后,王學軍決定走向行政管理專業,并聚焦績效研究。2014年,他在完成中外聯合培養課程和學位論文后順利畢業,成為我國培養的首位政府績效管理專業博士。
從本科,到碩士、博士深造再到工作,“我跟隨包老師學習工作已經十六年”。談到包老師,王學軍并沒有用過多的語言,他沉吟半晌,說了這句簡單而厚重的話,“老師是我最重要的引路人”。在做䇹政基金期間,包老師告訴王學軍:“學習是以知識為導向的,而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你必須學會主動地探索,才能走上研究的道路。”這讓當時還處在科研入門的王學軍深受震撼,直到現在,他仍能將這句話脫口而出。王學軍開始明白科研工作中“主動性”很重要。為了做好䇹政項目,他常常往來于省圖書館和蘭大圖書館之間查找案例、數據。
“包老師他總是能給我一些高瞻遠矚的宏觀指導。”2014年至今,王學軍已參加工作7年,雖然在工作中已逐漸得心應手,但每次申請重要項目時,王學軍還是會讓老師把關。在項目申報時,總有幾個“關鍵科學問題”,“這是整個研究的核心問題闡述,專家也會重點去看,把這一點寫好非常重要。”王學軍總習慣把自己項目的“關鍵科學問題”拿給包老師審閱。有一次,在和包老師去國外開會的飛機上,他請包老師審閱一份項目申報書,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幫助他提升了整個研究的層面和高度。“不要總想自己要表達什么,要看看這個領域缺什么,你的同行認可什么。”包老師帶給他的換位思考習慣讓王學軍更能找準專業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問題。
十六年來,除了時時在專業研究上給予他關鍵指導外,“不要急功近利”這句恩師教誨也深深地扎根在王學軍心中。每次寫論文時,他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否吃透?每次覺得論文已經完成的時候總要再問問自己是否還可以再打磨?想到新的研究方向時,總要問問自己的是否對學科發展有益,對解決實際問題有益……這些問題一直提醒著他應該做怎樣的研究,讓他一步一步走得扎實穩當。
尊重興趣和而不同
從工商管理到企業管理,再到行政管理,最終聚焦于政府績效,王學軍的學習研究也并不是一開始就清晰明確,在這個逐步了解、深入認識、反復摸索的過程中,包老師總會和他強調興趣的重要性,“我從來不干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也正是因為如此,王學軍才慢慢從諸多選擇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選擇政府績效管理這一研究方向。
從被老師指導,到做指導老師,十余年過去了,王學軍始終傳承著導師的點滴教誨,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指導學生做研究時,王學軍非常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研究內容一定要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有些興趣是天生的性格和特質決定的,有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足夠認識這個領域,獲取到足夠多的資源,學生總能找到自己想做的東西。”對于學生感興趣但他目前還涉獵不足的研究領域,王學軍也會想辦法找到相關資源,并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老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盡己所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引和資源。
當談到什么樣的學生能在科研領域走得更遠時,王學軍強調,首先應該有強烈的求知欲,要能提問題、會思考。其次是本科學習期間應該具備一定的理論與知識功底,專業基礎扎實。第三是肯花時間、肯投入,雖然投入并不一定會產出成果,“但是不投入一定沒有成果”。這三方面結合,就能通過老師的指導在某一領域有所發展。最后還應該具備較強的表達與溝通能力,要學會與人交流、了解領域前沿。
王學軍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只要學生的論文被某個會議接收了,他都非常支持學生去參會,“要參加學術會議,你才知道別人在干什么”,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最新研究動向,在學術研討中“身臨其境”,讓學生們感受學術氛圍,也了解自己與其他同齡人的差距,才能發掘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好方向是找出來的”。
如今,在政府績效研究這個大家庭里,有人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感興趣,有人對數字政府治理感興趣,有人對第三方評價感興趣……在包國憲、王學軍等老師種下的這棵大樹上,雖根系統一,但大家各自生出諸多枝干,相互給予養分、相互扶持,愈發蓬勃向上。
“下一步,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團隊將在包老師的指導下,做好中國政府績效管理的數據庫、案例庫、指標庫、政策庫和文獻庫,推動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再上臺階,以一流研究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這是關鍵一步”,王學軍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