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家里人的影響,高二時的連蓉娜就很堅定地想去學醫,“就是覺得這個職業很偉大,很高尚”,高考填報志愿時臨床醫學成了她不容置疑的首選專業。于是,2017年她來到了蘭大,成了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一名本科生。
入學后,連蓉娜發現臨床醫學和她想象中的非常不一樣。僅有一兩個空格的課表、課后復習預習不完的課業、背不完的課本和做不完的實驗,歸納為簡單的五個字:“繁重的學業”。
為了“應對”這繁重的學業,和大多數醫學生一樣,她的周內是充實的,周末是忙碌的,甚至各種小長假和寒暑假也被課業、實驗占據得滿滿當當。也正是這樣的付出,才有了諸多收獲:推免至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負責的項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高教主賽道金獎,實現了甘肅省在該賽事中的“零的突破”;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CULSC)-生命科學競賽、生命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三等獎;首屆蘭州大學青年創業者訓練營朋輩導師;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篇,參與發表國家級及以上論文八篇;近日,她又被評為蘭州大學2022屆出彩畢業生。
熱愛科研的醫學生
初入大學時,盡管對科研還一竅不通,但連蓉娜對科研就有著很高的熱情,“什么都不管,就想著往前沖。”
《系統解剖學》是連蓉娜認為最難的一門專業課,“我當時根本搞不明白這門課究竟在講什么,最后的考試也才考了六十多分。”為了學懂這門當時看起來特別難的課,連蓉娜在大二開學時鼓起勇氣給基礎醫學院神經研究所的老師發了郵件,“很幸運,邵玉峰老師回復了我,告訴我可以聯系他的博士生陳海林師兄。”
從那時開始,連蓉娜有了進入實驗室學習操作的機會,而實驗室也填補了她的課表上那僅有的一兩處空白,“在實驗室跟著師兄師姐學一些實驗操作。”很多實驗操作比較復雜,她都會跟在師兄師姐旁邊默默觀察。
剛開始,連蓉娜連學姐布置的提數據的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完成,就靠著自己查資料、看視頻鉆研,終于搞清楚要用什么軟件操作了,可下載下來的軟件又不能使用,連蓉娜不厭其煩地反復琢磨,終于完成了提數據的任務,“我是那種不喜歡麻煩別人的性格,有什么問題一定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先去探索,實在搞不定了再去麻煩別人幫忙。”在諸如此類的工作過程中,連蓉娜也掌握了很多方法,這也為她后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科研沒有什么竅門捷徑,就是多動手、多觀察,要去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動手操作是師兄讓我們用砂紙把長方體的棱角磨平”,回憶起這段過往,連蓉娜笑了起來:“我們就帶著麻制的手套拿砂紙磨,磨了好多天,大概磨了三四十個,最后手套都磨破了。那時候還沒有疫情,日常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但是磨到最后太嗆了,我們都自覺戴上了口罩。”
大二的暑假,連蓉娜留在實驗室做動物相關的實驗,“我們養的是大鼠,特別長特別大,而且還具有攻擊性。我每天都到實驗室里給它打掃籠子,喂食,喂水,每天都是這樣”。她轉而說道:“每天早起去實驗室待一上午,中午回宿舍休息,下午再過來,晚上可以自己安排。其實我還挺喜歡這種生活的,覺得比較輕松。”
自上大學以來,連蓉娜的每一個暑假幾乎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印象中從大一開始我好像就沒有在家完整地過過暑假”,盡管只需要坐30分鐘高鐵就能從蘭州回到老家定西,但她暑假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數。
曲折的科研歷程
進入邵玉鋒老師的實驗室后,連蓉娜作為負責人申請并完成了一項校創項目。“這項校創原本是作為國創的預實驗來做的,但是沒想到,最后沒有申請到國創。”
這讓連蓉娜失落了一段時間,她當時甚至沒敢給老師發消息匯報這個結果。“更沒想到的是,第二年申請國創又失敗了”,這讓連蓉娜很受打擊,但也正是在這兩件事中,連蓉娜明白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嘗試、學習的地方。
步入大三,連蓉娜幸運地加入了基礎醫學院田金徽老師的課題組。
“我是2019年12月給田老師發了郵件,表達了想跟著他學習、做實驗的想法,老師特別熱情,他第一時間回復了我,發過來了他的電話號碼”,這是連蓉娜和田金徽老師的第一次接觸,這通電話讓她久久難以忘懷,以至在事情發生兩年多后仍然能快速準確地說出具體的時間點。“通常發出一封郵件可能很久才會收到回復,但是田老師在我發出郵件后一個小時之內就回復了。”田老師告訴她,“只要你肯努力,能夠認真負責地做一些事情,我肯定會愿意給你提供一些機會。”那個暑假,作為本科生的連蓉娜在田金徽老師的實驗室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工位。
剛進入課題組,連蓉娜便主動參與到學長學姐們準備的課題中學習。在這里她遇到了又一位引路人高亞學長。“學長特別耐心仔細。我寫的英文文章,語法錯誤他都會幫我改正”,說起曾經犯過的小錯誤,連蓉娜有些不好意思,“其實這真的很不應該,但是學長不會生氣,還會鼓勵我。”連蓉娜猶記得有一篇文章反反復復改了近一年半,換了六七個雜志,在這個過程中她反復琢磨論文的寫作方法,反復推敲語言。
2021年,大四的連蓉娜和團隊帶著“‘用心,為癌升溫’miRNAs早期胃癌篩查試劑盒”的項目參加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高教主賽道金獎,實現了甘肅省及蘭州大學在該賽事上“零的突破”,“為癌,為愛”,解釋名字含義的連蓉娜露出了笑容。三年的努力,在這一刻綻放出燦爛的花朵。大二的時候從學長學姐們所做的有關科研的分享中了解到“互聯網+”比賽,她就將參加該比賽納入了自己的大學規劃中,“一直對這個比賽念念不忘,一直想嘗試,即使失敗了也無所謂,自己也沒有留下遺憾了。”
從2020年到2021年,全程八個月的時間,連蓉娜和小伙伴們一起完成了這個很少有醫學生參加的比賽,中間還穿雜著研究生推免面試、實習等各種事情。PPT一遍一遍調整,甚至推翻重改;不會寫商業計劃書就從買資料開始一點點看,探索著嘗試,“那段時間其實挺痛苦的,實在看不懂,沒有一點頭緒”。但沒有人放棄,對連蓉娜來說,團隊中的小伙伴是支撐她前進的動力。“我是負責人,還有那么多跟我一起努力的朋友,我必須對大家負責,不能因為自己的因素讓大家共同的努力見不到成果。”
有溫度的初心
對連蓉娜來說,這個金獎帶給她的意義已經超過了項目本身。“從高中到大一、大二,我對自己的規劃一直是去努力學習,去提升學歷,去做個好醫生,僅此而已。”這個比賽讓連蓉娜打破了一直以來對未來職業規劃的限制,“我或許可以嘗試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等很多其他東西。一個傳統型的醫生能夠顧及到的病人數目其實是很有限的,但如果做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研發,幾個人的力量可能惠及更多病患。這也在醫學生的奮斗目標之內,是相輔相成的。”
“剛入校的時候,我覺得臨床醫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連蓉娜這樣描述自己對醫學的感受,“但是后來我慢慢體會到,技術固然重要,但要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醫生,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關懷,要學會如何更好地和患者溝通。永遠懷有仁心,永遠都要善良,永遠都要記得自己最開始工作時的那種情感態度!”
大四到大五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實習經歷帶給了她很深的感受,也讓她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腎內科實習時遇到的一對老夫妻”,連蓉娜回憶道,“住院的是奶奶,爺爺也八十多了,一直都陪在旁邊。爺爺有一個挺厚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記得全都是每天早上奶奶的血壓、血糖是多少?每天吃了什么降壓藥?效果怎么樣?”連蓉娜曾經借給爺爺一支筆,但之后沒兩天奶奶就去世了。這件事讓連蓉娜傷心了很久,“讓我覺得印象深刻的不是這個病例有多罕見,也不是病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付出多少,而是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很重要”。
因此,推免到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之后,連蓉娜選擇專攻的方向就是老年醫學,“我希望自己能在未來成長為一名醫術比較精湛的醫生,能幫助老年人減少痛苦,或者盡可能地延長生命。就像獲金獎的那個項目,我們做的是檢測胃癌的試劑盒,就是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夠在胃癌早期及時發現,早期胃癌是可以更好治療的,患者就可能擁有正常健康的生活。”
“每一個選擇學醫的人都應該有一些情懷,都懷揣著一些治病救人的大夢想。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記住最初學醫時候的初心。”連蓉娜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