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社會實踐全體隊員在烈士陵園前合影。通訊員 曾欣宇 攝
百步階梯·堅強自立紅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領未來。南化塘烈士陵園的入口處,是百步階梯。實踐隊員們安靜嚴肅地踏入這個莊重的場地,一步一步,堅定而有力。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實踐隊員們首先來到烈士紀念碑前,紅色基因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許昶、許致遠、陳靜、賈如冰……一個個烈士的名字出現在眼前,十分深刻。“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烈士紀念碑的熊熊火炬,讓實踐隊員們想到了這些英雄們如火的目光。講解員介紹:革命烈士許昶是南化塘鎮鹽池村人。幼年在家讀私整,后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一中學。1927年9月,由燕若癡、趙登誠介紹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省立第十一中學畢業回到家鄉后,宣傳新三民主義,倡導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呼吁解放婦女。1932年冬被國民政府南化區區長趙茂凱所派密探暗中跟蹤,不幸被捕,在土家河窯溝王家大院被活活打死。許昶為革命獻出了29歲的年輕生命。聽到這里,社會實踐隊員們不禁感嘆道:“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最青春、最絢爛的年紀,成為年復一年更多新生生命的紅色榜樣。”

圖為社會實踐隊員向革命烈士致敬。通訊員 任思睿 攝
星火燎原·信仰之基據講解員講述,南化塘鎮是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1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328位開國將帥浴血奮戰過的紅色古鎮,這也是探憶·裕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選擇南化塘追尋紅色記憶的原因。得到講解員的邀請,實踐隊員們進入陳列館參觀,陳列館中收藏有200多件戰爭遺物,展示了近300位在南化塘作戰過的將士圖片,收錄10余張紅軍、新四軍、八路軍在鄂豫陜及南化塘的作戰圖。社會實踐隊員們感嘆道:“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帶血的屠刀所嚇倒,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拿起槍桿子,開始了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的武裝斗爭。”講解員繼續補充道:1929年秋,中共南化支部書記許昶,在南化鹽池塘創建了南化赤衛隊,點燃了以革命武裝對抗反革命武裝的星星之火。1932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在南化進行短時休整,黨的群眾路線與紅軍鐵的紀律深深感動了南化人民;1934年紅二十五軍長征進入陜南后,創建了包括南化塘在內的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勢。聽完講解員的講述,社會實踐隊員們內心的欽佩油然而生:革命烈士們為了保衛祖國,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用自己的鮮紅血液染紅了五星紅旗,用自己的身軀抵御外敵,振興中華。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陳列館。通訊員 曾欣宇 攝
紅軍足跡·勝利曙光實踐隊員們在參觀陳列館時,鄂豫皖蘇區紅軍紀律歌瞬間引起全體隊員的注意。“紅軍紀律最嚴明:行動聽命令,不得胡亂行;打土豪要歸公,買賣要公平;工農的東西,不可拿分文;說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無產階級勞苦群眾,個個盡相親。出發與宿營,樣樣要記清: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凈;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銀;便溺找廁所,不搜俘虜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家照此行。”一字一句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滿是革命領袖的光榮領導,革命烈士的紅色信仰。增我華夏浩然氣,千古文化奏雄章。誰也不能否認,二萬五千里長征,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個改天換地的中國,更是一段浸潤血淚悲歌的無價文化。
在此,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探憶·裕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向所有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走進紅色小鎮,追尋紅色記憶是一次喚醒紅色基因、堅守理想信念的精神旅程。
(編輯人 黃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