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傳統農業向智能化轉型的浪潮中,一群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的青年學子,以技術創新為筆,為煙葉種植描繪出一幅“智慧藍圖”。他們自主研發的“慧眼識‘株’——自然光下煙葉成熟度智能預測系統”,通過人工智能與機器視覺技術,讓煙葉成熟度的判斷從“經驗主導”邁向“科學精準”,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新動能。
【技術創新:破解傳統農業痛點】
煙葉成熟度的判斷直接影響其品質與經濟效益,但長期以來依賴人工經驗,存在主觀性強、效率低、標準不一等難題。項目團隊聚焦這一行業痛點,創新性地將機器視覺技術與極限學習機算法結合,打造出一套“自然光適應性”極強的智能系統。
系統通過顏色校正技術,克服了戶外光照復雜多變的挑戰,無需實驗室設備即可精準捕捉煙葉顏色與紋理特征;結合高效算法模型,實現煙葉成熟度的快速分類。這一技術突破,不僅為煙農提供了全天候、標準化的評估工具,更大幅降低了人力與時間成本,助力煙葉采收“黃金期”的精準把控。
傳統人工煙葉分級
系統功能界面展示
【應用價值:從田間到產業的“鏈式賦能”】
項目已在實際生產中嶄露頭角。在多家農業科技企業的試用中,系統展現出強大的實用價值:提質增效:通過自動化評估,減少人為誤判導致的煙葉損耗,幫助農戶和企業提升產品合格率與市場競爭力;降本惠民:操作界面簡潔友好,普通農戶經短期培訓即可上手,推動技術“接地氣”惠及更多群體;綠色賦能:精準采收減少資源浪費,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更值得期待的是,該技術的底層邏輯具備高度擴展性。團隊負責人表示,未來可通過算法優化適配水稻、果蔬等作物,為農業智能化檢測開辟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青年擔當:科技興農的“青春答卷”】
“我們希望用技術縮小田野與實驗室的距離,讓農民‘靠經驗’變成‘靠數據’。”團隊負責人道出初心。這支跨學科團隊匯聚環境科學、信息技術等專業背景,歷時兩年攻關,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生產力。
指導老師朱志鵬評價:“這項技術不僅是一次學術創新,更體現了青年學子對鄉村振興的深刻思考。它用‘小發明’解決‘大問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式。”
“智慧農業”助力發展
【結語】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技術創新到產業賦能,“慧眼識‘株’”項目展現了科技與農業融合的無限可能。在時代的舞臺上,這群青年學子用智慧與汗水,書寫了新時代“科技興農”的生動篇章。未來,他們將繼續深耕農業智能化領域,讓更多“創新種子”在廣袤田野生根發芽。(團隊成員:史欲彤、靳函蒲、魏鈺軒、錢順天、姚子健、陳紫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