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站啟程:聚焦工業垃圾處理
2025年1月20日,調研團赴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開展工業垃圾處理專項調研,深入了解縣域內工業垃圾清運量(累計1583.54噸)、分類機制及無害化處理流程。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當地由專業企業負責密閉運輸與集中處理,生態環境部門強化作業標準,并完成450余個收集設施的清潔維護。調研團與企業就垃圾去向追蹤難題展開探討,提出完善監管機制建議,并肯定《東光縣工業垃圾管理辦法》的宣貫成效,為后續綠色工業發展提供依據。
二、雙線并行:新能源與城市垃圾管理調研
1. 昌吉綠能新能源電廠:光熱融合創新
2025年2月6日,調研團走進新疆昌吉綠能新能源電廠,探訪其“光伏+光熱”協同發電模式。項目采用90萬千瓦光伏與10萬千瓦光熱組合,配備智能定日鏡及塔式熔鹽防凝結技術,實現24小時連續供電。年減排二氧化碳133.71萬噸,等效再造森林7.3萬畝,為西北新能源基地建設提供技術范本。
2. 安康市垃圾運輸管理:智能化升級
同日,團隊赴安康市交通運輸局調研垃圾運輸體系。當地通過GPS定位、智能調度平臺優化運輸效率,并計劃引入環保車輛減少碳排放。調研團就垃圾分類教育、技術創新與環保措施展開討論,建議加強社區合作與技術引進,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三、深化工業治理:政策與技術雙驅動
2025年2月6日,調研團再訪東光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圍繞工業垃圾處理政策與技術創新開展深度調研。發現企業雖嚴格遵循《固廢法》等法規,但仍面臨技術更新滯后、跨區域轉運協調困難等問題。團隊提出完善政策配套、推廣智能處理技術等建議,為構建綠色工業體系提供學術支持。
四、嚴守防線: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
2025年2月12日,調研團深入荊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醫療廢物分類、存儲與轉運全流程。中心通過智能監控系統實現廢物追蹤,嚴格按法規執行無害化處理。團隊肯定其“分類標識+培訓考核”模式,并呼吁社會關注醫療廢物處理者的貢獻,筑牢公共衛生安全防線。
結語:以實踐繪就綠色藍圖
山東大學(威海)“索清溯源”調研團通過歷時一個月的實踐,從工業垃圾、新能源發電到醫療廢物管理,系統探索綠色發展的多元路徑。團隊以扎實調研為紐帶,連接政策、技術與公眾意識,為“雙碳”目標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年力量。未來將持續追蹤環保領域動態,助力繪就零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