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威海)清源探察社會實踐團隊在全國多地開展了一系列深入調研活動。從工業垃圾處理到過期藥品回收,從水域污染防治到城市垃圾運輸優化,團隊們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數據分析等方式,探尋綠色發展路徑,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年智慧。
團隊成員赴山西省太原市中國石化城北分公司,實地考察垃圾壓縮轉運、自動化分揀及資源化利用全流程。團隊深入車間,記錄廚余垃圾制肥、廢舊塑料再生等技術應用,深刻認識到技術創新對垃圾“變廢為寶”的關鍵作用。同時,團隊在陜西省安康市交通運輸局調研中發現,當地通過智能識別系統、新能源運輸車及動態調度平臺,實現了垃圾分類準確率85%、運輸效率提升30%的顯著成效,為城市垃圾管理提供了智能化范本。
在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團隊以工業垃圾處理為切入點,走訪多家工廠并與管理人員深度訪談。調研顯示,企業雖嚴格遵循《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規,但仍面臨跨區域協調困難、新技術政策滯后等挑戰。團隊建議完善法規銜接、推廣智能化設備,并計劃通過宣傳展示先進技術,提升公眾對工業環保的認知與支持。
針對過期藥品回收這一公共衛生與環保雙重議題,團隊赴甘肅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展開調研。當地通過定點藥店有償回收、統一銷毀等方式構建回收體系,但受資金不足、公眾意識薄弱等因素制約,回收率仍有提升空間。團隊提出加強政企合作、引入智能設備、加大宣傳力度等建議,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過期藥品科學處置。
“清源探察”團隊在寒假實踐中,還聚焦城市用水對水域污染的影響。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團隊分析污染源頭,探討解決方案,并在啟動會上明確分工,強調安全與協作,為后續深入調研奠定基礎。
此次系列社會實踐累計形成調研報告5份,提出優化建議20余條,涵蓋技術升級、政策完善、公眾教育等多維度。各團隊通過撰寫隨筆、拍攝影像、整理數據等方式留存珍貴資料,部分成果已反饋至相關部門,為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活動期間,青年學子們深入基層,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既提升了實踐能力,也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未來,團隊計劃持續跟蹤調研議題,推動校地合作,擴大環保宣傳,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青春活力。本輪社會實踐活動圓滿結束,但環保探索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