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在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對為什么年味越來越淡這一問題”的社會調研,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生活肌理、探尋社會變遷密碼的難忘旅程。作為一名大學生,本以為對年味的記憶只停留在兒時的熱鬧與歡樂,卻未曾想這次調研,讓我對年味、對經濟發展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認知。
調研初期,設計問卷和訪談提綱時,我滿心期待能快速找到年味變淡的“罪魁禍首”。但當真正走進大街小巷、社區村落,與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的人交流時,我才發現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
在與一位老手工藝人的交談中,我深切感受到傳統年味載體的消逝。他從事剪紙藝術多年,可如今春節期間,購買剪紙的人越來越少。經濟發展促使城市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代化的居住環境與傳統剪紙的風格似乎格格不入。人們忙著購置各種高科技家電、數碼產品,對這些承載著年味的手工藝品關注度驟降。從他無奈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傳統年味在經濟浪潮沖擊下的掙扎。
年輕人的想法同樣給我帶來極大的沖擊。在訪談中,很多大學生表示春節期間更傾向于刷手機、玩游戲、與朋友線上聊天,而非參與傳統的拜年、廟會等活動。經濟發展帶來了便捷的通訊和豐富的娛樂方式,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多樣的樂趣。但這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有些疏離,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溫度,年味自然也淡了幾分。
調研過程中,通過積極調研發放問卷,我還發現,經濟發展帶來的快節奏生活,讓一些人無暇顧及傳統的過年習俗。商家們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將春節過度商業化。春節不再只是一家人團聚、傳承文化的節日,而成了消費的盛宴。琳瑯滿目的商品堆滿貨架,卻難以填滿人們內心對年味的渴望。
這次調研,讓我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提升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改變著我們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年味的淡化,并非簡單的文化缺失,而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年味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傳統民俗活動,向身邊的人宣傳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創新春節的慶祝方式,讓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
此次調研雖已結束,但對年味的思考將一直伴隨我。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即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年味也能重新濃郁起來,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