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鄉村垃圾分類,守護美好綠色家園
陽光明媚,微風吹拂,夏蟬歡唱,往日熱鬧的大道在下午兩點強烈的陽光下顯得不如往常熱鬧。風兒吹過,幾片葉子悠悠飄落在水潭之中,泛起片片漣漪,鄉村垃圾分類的行動在這片大地上開啟,提升鄉村村民垃圾分類意識作為我們共同的責任,應當深入人心。因此2024年6月25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融鄉筑夢實踐隊前往菏澤市巨野縣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了解當地垃圾分類情況,開啟鄉村村民垃圾分類之旅,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共同創造嶄新環境。
六月的陽光直直地灑落在我的身上,正值一天中最熱的時間,我走在巨野縣張花園村較為空曠的道路上,看著路邊的垃圾宣傳口號,與當地村民就垃圾分類進行了詳細的交談,不僅是村莊關于垃圾分類方面的宣傳政策以及實施情況,更為重要的是當地村民的需求和當前垃圾分類面臨哪些困境。從看到聽再到真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重視自身的物質需求,還開始注重對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這也使我更加切實感受到了當前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也開始從征服自然到保護自然,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而村莊內部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也正激勵著當地村民不斷改變自身,提升垃圾分類意識,實現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在這樣高溫的環境下,垃圾處理工作人員依舊堅守崗位,我也堅定了信心,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了解社會的垃圾分類。在活動正式開始之前,我與工作人員進行了簡單溝通,隨后,他告訴我有關志愿服務工作職責以及注意事項;顒又,我將村民廣場的路面、綠化帶中的紙屑、塑料袋、礦泉水瓶、易拉罐等垃圾進行了集中撿拾;我認真聽講,積極舉手搶答相關問題。將學到的分類知識現場復述,并通過問答的形式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垃圾分類知識。我們借機學習到更多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同樣我們也認識到:現階段,垃圾分類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生活在城市,我們有義務為城市的清潔盡職盡責,生活中產生的垃圾我們無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雙手對這些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將垃圾分門別類,讓垃圾能夠物盡其用,這樣對我們的生活既造成不了負擔,同時也能讓垃圾再利用,為我們的環保助力,為子孫后代謀福音。
圖為實踐隊員與村民交流鄉村垃圾分類情況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文潔 攝
看到高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我感慨到科技手段作用于分類投放習慣的養成,有效提升了垃圾分類的覆蓋率。將高科技用于鄉村村民垃圾分類,不是“殺雞用牛刀”,垃圾分類看似只是改變傳統的處理辦法,背后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管理人員不足、分類精準投放率不高、垃圾外運不及時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效果和長效機制的建立。解決這些難題,固然要靠鄉村工作人員、物業和志愿者等的不懈努力和貼心服務,但要系統性地解決多頭問題,實現全面精細化管理,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實踐中,運用科技手段的最直接效益在于減少監管成本。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村莊垃圾分類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邱筱涵 攝
我協助工作人員向過往的村民發放《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等宣傳材料,面對面地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其中一位村民說到“垃圾分類宣教中心作為重要宣講陣地,極大地方便了大家學習垃圾分類知識。”講解過程中還設計了互動問答環節,進一步加深村民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理解。大家熱情高漲,氣氛活躍。通過社會實踐,我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社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共同維護,親近社會,親近大自然會有益于我們全面發展,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
圖為實踐隊員處理未分類垃圾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陳文潔 攝
這次活動讓我有很多收獲,首先就是培養了我不亂扔垃圾的意識,無論我們是在外面游玩還是在家里面垃圾都應該丟到垃圾桶里面,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雖然公園有好幾個垃圾桶但是可惜卻很少有人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更多的是隨意丟棄在地面上,哪怕是垃圾桶離自己只有幾步遠但是就不愿意走這簡單的幾步,這讓我知道了垃圾一旦遍地只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灰暗,所以在今后學習中看到隨意丟垃圾的人我會及時制止,避免這些人隨意把垃圾丟在地上,一定會把這些垃圾放到垃圾里面,看到垃圾也會及時彎腰撿起垃圾,避免垃圾污染,作為大學生,讓我們在實踐中出真知,勞動中提升自我價值。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認識到,垃圾分類能夠助力綠色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但是政策的實施需要因地制宜,根據鄉村的自身特點進行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循序漸進,出臺相關政策約束村民的行為,逐步改變村民隨意投放垃圾的習慣,從而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垃圾分類助力生態文明,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實現美麗中國。(通訊員 邱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