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調研實踐中,我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專注于探究農村飲用水安全的相關問題。我渴望通過此次實踐,能夠深入了解農村的水源狀況,傾聽村民們對于飲用水的真實感受,以便為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提供有力的依據。
此次的調研地,我選擇了我的家鄉靈臺縣。它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南部,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然而,盡管靈臺縣地處涇河與渭河之間,水資源總量達9100萬立方米,年均可利用總量5300萬立方米,但人均水資源量僅有397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9%、甘肅人均的36%。該縣屬于資源型、工程型缺水地區,盡管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51.4%,但隨著坷臺水廠改造擴建工程等水利項目的實施,水資源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那么,在這個資源型、工程型缺水的小縣城,它的飲用水安全做的如何呢?我帶著這個問題踏上了走訪之路。
我穿梭于村莊之間,與村民們圍坐一堂,耐心傾聽他們對于飲用水的看法和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采訪和調查,我欣喜地發現,農村的水源狀況相對較好,供水設施逐步完善,水質總體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得益于政府近年來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和投入,為農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村民們對于自家飲用水的可靠性和充足性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他們的笑容中透露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我也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盡管村民們對水源的可靠性充滿信心,但他們在飲用水處理方面的知識卻相對匱乏。許多村民缺乏簡單的飲用水處理技能,對水質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夠。這種忽視可能導致潛在的健康風險,特別是對于一些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的忽視,可能給村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隱患。他們依賴傳統的取水方式,對于現代的水處理技術和設備了解有限。這種缺乏知識的情況讓我深感擔憂,因為水質的保障不僅僅依賴于源頭,更需要科學的處理和合理的使用。在交流中,我還注意到村民們對于飲用水的期望和需求。他們渴望有更加安全、便捷的飲用水供應方式,希望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水質監測和保障。這些期望和需求反映了村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為我提供了農村飲用水安全發展需要改進和提升的方向。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我們團隊成員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我們意識到,作為當代青年,有責任也有義務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特別是在飲用水安全這一關鍵領域。經過反復討論和深入思考,我們最終探討出加強水源保護、改善供水設施、加強水質檢測、加強水質安全管理教育四個方面的具體措施,旨在為當地飲用水安全的再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我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為鄉村振興貢獻出我們的力量,讓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提升。
通過這次實踐,我不僅收獲了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社會調查和采訪技能。與村民們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在實踐中,我不斷反思和總結,逐漸掌握了有效的采訪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這次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更是一個全面提升自己綜合素質的過程。通過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并將其與實際情境相結合,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回顧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深感收獲頗豐。通過與農村村民的深入交流,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農村飲用水安全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這次實踐不僅提高了我的專業知識水平,還鍛煉了我的社會調查和采訪技能,對于我綜合素質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堅信,通過不斷參與社會實踐,我將為未來的社會服務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時,我也期望能夠引起更多人對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關注,共同為改善農村飲水條件、保障村民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