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教師歷史,領悟教育之源
展廳堂弦歌悠悠,雕塑像栩栩如生,便構筑了我腦海中第一印象的中國教師博物館。一進入古色古香的展廳,直入眼簾的就是一個樹木的雕像,樹干的四周刻有我們國家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師形象,在劉永老師的介紹中,我了解到這是取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寓意,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國家重視教育,大興尊師重教之風,才能得以永續繁衍、生生不息的道理。
進入就道門,隨著展廳里對《論語》等儒家經典的追溯,“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孔夫子認為我們要善事父母、善待他人、恪守于禮,先打好仁德的基礎,再使其學習文章典籍以知理明義、增長才干,短短一句話便道盡了教育這條大河的源頭——家庭教育。誠然,唯有把握好家庭教育,才能夠為我們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好基礎。正當我還在細細品味時,小時候的孟子一下子沖進了我的腦海,孟母三遷的故事再次讓我得到共鳴。孟母對環境的重視,使得孟子的學習環境逐漸正氣,培養出了未來的德才兼備的孟子。這一刻我深深理解了家風家訓的重要意義,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家庭教育是第一課堂,它不僅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還可以培養出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發揮其內在約束作用,促進社會和諧。一個接受過優秀家風家訓教育的人,一定會嚴格遵守自己的行為規范,用正確的價值取向指導自己不斷前進。
作者:劉可嘉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