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隨遷老人傳遞社區溫情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老人大多選擇跟隨子女來到城市生活,這種老人也被叫做隨遷老人。 “城市人”的新身份"F給老人們帶來了許多困擾,如生活適應、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欠缺,同時對于新環境的排斥也勢必會增加老人們的心理壓力進而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夕陽“政”暖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2月3日-2月4日來到了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石臼街道鳳凰社區,通過對話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現狀,以現狀為出發點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尋找現存問題,重視心理健康 2月3日實踐隊員遇見了正在散步的劉爺爺,在與劉爺爺的交流中實踐隊員了解到劉爺爺剛搬進社區不久,對于身邊的建筑設施了解甚少,加上子女平日外出工作,劉爺爺只能通過外出散步的方式舒緩心情。在交流中劉爺爺這樣說道: “平時子女工作我和他們的交流越來越少,與鄰居之間的交流也較少,加上年紀大了,能給子女提供的幫助也有限,心理有時候很無助。”
隨遷老人在城市生活中對自身的未來充滿了擔憂,這些心理上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到老人們晚年的生活質量,甚至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因此,隨遷老人在城市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且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實踐隊員的高度關注,引導實踐隊員積極建言獻策。

圖為實踐隊員與劉爺爺交流日常存在的心理問題
文化生活單調社會融入艱難 2月4日實踐隊員在社區調查過程中遇見了吳奶奶,在交流中實踐隊員得知吳奶奶并不是本地人,在與社區中的本地老人交流起來也是力不從心,參加的社區文化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平時也很少有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當談到參與城市文化活動時吳奶奶這樣說道。同時,吳奶奶也提到自己平日里由于時間原因多數時間在照看孫子也就切斷了參加文化活動的機會,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活動也寥寥無幾。
文化活動不僅可以提高隨遷老人的生活質量,更可以增強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增強他們的社會融入度。為此,實踐隊員又在社區開展了進一步調查,發現隨遷老人多數出于時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少或者無法承擔起更多的文化消費,如購買書籍、觀看表演等。文化生活的缺失同樣也會影響老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樣引起了實踐隊員的重視,為增強隨遷老人文化生活多樣性而持續努力。

圖為實踐隊員與吳爺爺交流平日里的文化生活
優化融入措施提高融入質量 通過兩天的實踐調查,實踐隊員們就隨遷老人社區融入難的問題召開了激烈討論,以問題為出發點提出了以下建議:
第一,增強隨遷老人社會關系構建。社區作為開展活動的主體要積極與社會各界志愿者共同根據隨遷老人的興趣愛好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如繪畫、書法等,幫助隨遷老人更好地參與社區生活的同時構建起和諧的鄰里關系,在相互交流中增進感情、滿足隨遷老人社交需求。
第二,改善居住條件。社會要密切關注隨遷老人的居住環境,通過對社區設施建筑的改造升級,改善居住環境。同時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公共區域進行集中清掃以提高隨遷老人的生活質量,打造宜居社區讓更多的老人受益,增強社區融入感。
第三,關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問題是隨遷老人社區融入難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社區要定時為隨遷老人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老人們有需要的時候能夠及時提供心理疏導服務,為他們緩解心理壓力,助力隨遷老人社區融入。
第四,落實育兒體系的建設。政府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完善育兒體系的建設,在減輕年輕人育兒負擔的同時為隨遷老人減負松綁,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和參與社區生活,盡快實現身份的轉變,實現對“城市人”的認同。

圖為實踐隊員合影
總之,隨遷老人的社區融入問題已然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做為新時代青年要關注社會問題,為問題的解決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