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社會是一所更能鍛煉人的綜合性大學,只有正確的引導我們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于社會,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才能使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為今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使我們學有所用,在實踐中成才,在服務中成長,并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體現大學生的自身價值。
參加社會實踐,不僅引導我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還有助于我們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社會實踐加深我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感情,拉近了我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
2023年暑假,我參與了院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擔任隊長,帶領隊員前往了莆田秀嶼區鄉村振興研究院進行實踐學習。在賈琪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有關大豆研究的理論知識,并參與了實操助農。

圖為我與實踐隊員在大豆地拔除雜草
在種植大豆前,需將地上的雜草處理干凈,接著用一只手將小鏟子插入土地5厘米左右的深度,另一手隨即播下2顆大豆種子,最后將其填平。每組大豆有16顆,平均在距離10—15厘米的位置播下2顆大豆種子。烈日當空,我們汗流浹背,體會到了耕農和科研的不易,但同時也無比的愉悅。風吹動大豆苗發出沙沙的聲音,田間時不時刮來微風,看著褪去雜草遮擋而逐漸清晰的大豆苗地,我們成就感滿滿,收獲也頗多。一邊鋤草,一邊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大豆的性狀、長勢,以及其所受到的蟲害,是十分有趣和有意義的體驗。傍晚,晚霞忽顯,紅色的霞光把整個云層都染成了紅色,我們停下手中的活,靜靜欣賞,心里感慨著,也許這就是學農的意義。
通過這次田間勞作實踐活動,我也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永葆奮斗本色,把握時代潮流,要密切關注農業及相關產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努力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青年人才,才能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盡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更好的服務三農。
此外,我們小隊還前往莆田市秀嶼區“三座厝”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了革命精神的學習教育活動。

圖為實踐隊在三座厝林汝楠同志故居前的合影
“三座厝”是一座承載著家族根源、記憶、歷史及榮耀的清代古民居,更是一座承載著革命歷史、革命精神的紅色文物。古民居保存中的物件無一不體現出游擊隊英勇抗戰的革命精神,更讓我們感覺到歷史仿佛又重現于眼前。而“三座厝”不僅是紅色歷史故事的傳誦,還是林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家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是一種文明的延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這次的紅色革命精神學習,我深深體會到人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新青年在學習與生活中應積極學習這種革命精神,并將其發揚光大,為社會建設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在實踐的最后一天,我們隊員圍桌而坐,向幾位優秀的研究生學長學習交流。

圖為實踐隊在與郭春林學長進行交流學習
我們采訪了新研一學長劉雨杭以及在研究所工作的碩士師兄郭春林。雨杭師兄向我們介紹了考研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面對任何結果都保持樂觀的心態。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基礎知識的學習很重要,但對于知識的不斷鞏固也更為重要。比如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科目,都是熟能就能生巧的科目,只要我們不斷學習鞏固,都能夠得心應手。春林師兄說,追求夢想永遠都不會晚,哪怕是慢一點,只要心里有信念,就能實現夢想。但同時我也明白了,與其等夢想來敲門,不如從當下就開始努力,要更加努力的去學習,去積累經驗,夢想也就觸手可及了。從兩位師兄身上,我們都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這也是我們這一趟實踐途中額外收獲的尤其寶貴的東西。
對于我來講,這不僅是一次實踐,還是一次人生經歷,是一生寶貴的財富。這些組合起來,可以說是我踏入大學時代最美的一筆,是我青春樂章上亮麗的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