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響應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的國家號召,進一步了解貴州遵義鄉村發展現狀和當地鄉村留守學生群體的受教育情況,7月10日至7月27日,長安大學“相伴振興路·朝夕共黔行”暑期社會實踐隊赴貴州遵義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實踐隊圍繞普通話推廣新征程、梯子巖精神新內涵、春暉支教新模式、鄉村產業新面貌四大主題展開暑期實踐活動。
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面向村委會、村內黨員代表、村組長、春暉行動協會創始人等展開專題訪談,完成對應訪談記錄,深度了解梯子巖歷史,感悟梯子巖精神;共計開設10余種特色支教課程,團隊成員累計支教時長近1100小時;實踐隊員深入當地茶廠、養蠶廠走訪調研,感受鄉村產業新面貌;開展黨員講黨課、“以字會友”、團縣委座談會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夯實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
一、心系鄉村振興,推普青年先行
7月11日,經過初步籌劃并結合當地具體情況調整問卷,實踐隊員深入魚泉村開展推普實情調查。本調研對象覆蓋村內青少年、中年、老年三大群體。訪談過程中,村民盧文勇表示,講好普通話是村內青壯年與外界溝通的堅實橋梁,也是讓“錢袋子”鼓起來的重要一環。通過本次走訪調查,實踐團隊基本了解了村民普通話掌握情況、村民學習意愿以及鄉村產業發展狀況,團隊了解到,魚泉村內中老年群體對普通話掌握程度占比16.3%,青壯年群體對普通話掌握程度占比58.9%,學生群體普遍接受學校普通話教育,幾乎都能熟練掌握并將其實踐到日常學習生活中。
圖為實踐隊成員向村民了解普通話掌握情況。
圖為實踐隊員向村民了解當地鄉村產業發展情況。
二、加強思政教育,傳承紅色精神
7月18日至7月20日,實踐隊在魚泉村梯子巖的青山綠水下圍繞梯子巖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在思想政治教育暨學習階段總結會上,實踐隊共同聆聽魚泉村梯子巖組黨員代表盧文揚主講一堂紅色課。他以中國共產黨總綱開篇,詳細講授黨的性質、宗旨、任務及發展目標。盧文揚還從家風、文風兩方面提出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教導實踐隊員和當地學生秉持感恩之心,不忘本源,不忘初心。實踐隊員在此過程中感悟良多,受益匪淺。隨后,實踐隊隊黨員代表馬麗千從學生表現、教學工作、日常生活狀況三個方面對支教工作做出總結,旨在與學生家長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學生情況,解決教學難題。
圖為思想政治教育暨學習階段交流總結會現場。
圖為盧文揚講授專題黨課。
實踐隊員在梯子巖“文峰亭”與老黨員盧文揚展開專題訪談,共話梯子巖公路修建史與鄉村振興史,并與盧文揚“以字會友”,共同書寫了十六字梯子巖精神。
圖為實踐隊員與盧文揚圍繞梯子巖精神展開訪談交流。
圖為實踐隊員與盧文揚“以字會友”共同書寫十六字梯子巖精神。
實踐隊以“云對話”的方式同長安大學春暉行動協會創始人盧曉峰展開線上訪談。盧曉峰從梯子巖學生受教育現狀、支教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提升支教質量的路徑幾方面為實踐隊的工作指明方向,有助于實踐隊伍總結反思,腳踏實地做好支教工作。
實踐隊與團鳳岡縣委書記肖坤奇一行圍繞梯子巖精神與支教隊秉持的信念展開專題座談會,期間實踐隊員唐鑫坤做了“支架踐初心,微光聚希望”主題發言,闡明其支教的初心和對當地未來支教模式的新思路,肖書記對實踐隊勇創新,能吃苦、敢奮斗的可貴品質表示高度贊揚。
圖為實踐隊與團縣委書記肖坤奇一行開展座談會。
三、開設特色課程,延續支教星火
為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課堂質量與學生課外生活質量,拓寬學生知識儲備,實踐隊在支教過程中打造10余種特色精品課,創新春暉支教新模式。其中,“田野中的思政課”、“影與聲中的家國情懷”主題國防教育課、“少年心向黨,筑夢不停歇”趣味黨史課、“非遺入課堂,美育潤童心”中華民宿課、“夏日‘燃’活力,運動正當時”趣味體育課等深受學生喜愛,此外,支教隊還聯合鳳岡縣消防大隊,在梯子巖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上了一堂實用有趣的消防科普課。一系列特色課程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拓寬學生視野起到重要作用。
圖為實踐隊員帶領學生上“田野中的思政課”。
圖為學生進行趣味體育比賽。
四、錄制主題微課,點燃大大夢想
青山依舊,天朗氣清,經過前期策劃和內容設計,實踐隊員在梯子巖進行了一次主題微課錄制,視頻中,實踐隊員王夢菡將遵義精神與梯子巖精神相聯系,并以當地村風民風為例,講述梯子巖精神的時代內涵。實踐隊員陳旭岳、唐鑫坤則以支教為切入點,講述了他們的支教初心和對未來支教方向的建議。最后,學生們面對鏡頭勇敢講出自己的理想。看見他們的稚嫩臉龐,聽見他們堅定的聲音,實踐隊員為之動容,從一顆顆明亮淳樸的心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微課錄制。
五、走進田野山間,探尋鄉村新貌
實踐隊在鳳岡縣寶健茶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寶鋒的帶領下參觀調研了當地茶廠,了解到,石壩村合作社的鳳岡鋅硒茶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合作社覆蓋茶園1000余畝。比起收獲更多茶,這里更注重茶的品質。實踐隊員站在茶海之心觀景臺,俯瞰萬畝茶海,心曠神怡的同時頓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為實踐隊員實地考察茶葉種植情況。
不僅是創業者,更是實干家和帶動者。當地商人更多的是為家鄉與人民著想,堅決不破壞環境不使用農藥,即使這意味著茶的生長放緩;不采用高端茶發展模式(每年收茶時間約40天),是為著茶農有更久的工作時長和經濟效益,即使這意味著工作量的增加。“我們收茶的時間長,春前到國慶后一直可以收茶,所以茶農也可以有更多的經濟收益,茶葉采收的高峰期能覆蓋百人之多,小孩子也能參與其中。”謝寶鋒介紹到。
在土溪鎮石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謝寶健帶領下,實踐隊員參觀了石壩村的桑蠶大棚,了解了石壩村桑蠶業取得的成果,座談會上,謝寶健向隊員表示,當地桑蠶業將會向著自動化不斷升級,現已在多個過程實現了自動化,未來還將設立示范基地。實踐隊員紛紛感慨鄉村振興的新面貌,并更加堅定要扎根實踐,努力將所學知識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圖為實踐隊員與謝寶健共探茶廠發展新模式。
展青春姿態,續前行征途。實踐團隊在為期兩周多的實踐活動中挖掘梯子巖精神時代內涵、探尋鄉村產業新面貌、探究特色支教新模式,形成多份訪談記錄、實踐視頻、實踐報道,他們紛紛表示,此次實踐活動帶給了他們珍貴的體驗和收獲,在未來,他們將繼續走在青春征途上,為支教事業、鄉村振興事業做出應有貢獻,在奉獻與奮斗中點亮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