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新時代擔當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6月21日至28日,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前往安徽省黃山市開展題為“探訪徽州古民居,助力鄉村振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分別在黃山市歙縣雄村鄉、昌溪鄉、徽州古城、徽州區西溪南村、潛口鎮等地十余個村落開展有關古民居保護和利用情況的調研。
研:以實地調研探究保護現狀
在為期七天的調研中,團隊成員大興調查研究,以街頭詢問、人物訪談、實地走訪、專家咨詢等形式走進村落,綜觀古民居的全貌,在調查中了解民情,在研究中凝聚共識。七天中,隊員們專門對話了數位村基層干部,隨機采訪了幾十位當地民眾,深入走訪了十幾處古民居,實地參觀了潛口民宅博物館和徽商大宅院古建筑群,力圖以豐富的調研形式掌握歙縣古民居遺存與保護的整體面貌。通過考察,團隊了解到歙縣古民居的大致數量和分布狀況,地方實施的古民居保護發展規劃,當地人對古民居價值的認識,受訪古民居的形成演變、內部構造、完好程度和實際用途等重要信息,為全方位掌握歙縣古民居保護和利用現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來源。
經調研,團隊發現歙縣雄村鄉和昌溪鄉古民居保護和利用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比起村落,城區古民居保護的總體形勢更為樂觀,像徽州古城內中山巷和斗山街這樣成片分布的建筑群被集中納入保護范圍,但寂靜的街巷表明其利用狀況需要進一步改善。潛口民宅博物館和徽商大宅院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活動形式,成為弘揚徽州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同時帶動了周邊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西溪南村秉持“保護優先,活化利用”的創新思維,破舊的古宅在保持原有生態和文化肌理的同時,根據現代人的需求和審美對內部進行改造,紛紛變身餐館、民宿、酒吧、特色小店,文化產業成功為經濟騰飛插上雙翼。團隊每天將調查獲得的訪談內容整理成文本資料,通過對其進行分析,并結合現場觀察凝煉成每日調研小結,固化調研成果。通過調研,團隊深刻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并充分體悟到,徽州文化同樣具有延續性、創造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質。通過調研,團隊在實踐中進一步領略到徽州古民居的獨特魅力,從徽州古民居蘊藏的豐厚內涵中感悟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徽州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圖為團隊成員在黃山市歙縣昌溪鄉采訪當地住戶。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采訪當地住戶。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學:以實踐考察推進主題教育
為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團隊在調研的同時,還赴崇正學堂、巖寺鎮新四軍軍部舊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6月27日上午,團隊的黨員、積極分子前往黃山市委黨校,在毛新紅教授帶領下參觀了徽州古建筑——崇正學堂。毛新紅為支部黨員講解了崇正學堂1910年至今的演變歷程和基本構成。學堂內陳列了部分家譜和文書,其中徽州文化展覽共分七個板塊,成為體驗徽州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崇正學堂再現了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親身走進學堂的經歷讓團隊成員進一步堅定了自覺保護、傳承與發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6月28日上午,團隊指導教師、學術型研究生黨支部書記呂永鑫及部分黨員、積極分子來到巖寺鎮新四軍軍部舊址進行專題教育活動。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勵著每一位同志永葆初心、砥礪前行,堅定不移弘揚鐵軍精神。參觀結束后,積極分子們在舊址廣場自發為革命先烈獻花,全體黨員進行宣誓重溫入黨誓詞。團隊在開展古民居的調研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凝心聚力,多舉并行,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引向深入。
圖為團隊成員在黃山市徽州區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參觀。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黃山市屯溪區中共黃山市委黨校內的崇正學堂合影留念。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黃山市徽州區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合影留念。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宣:以調研成果培育文化自信
為展現調研成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與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6月26日,團隊前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學校,走進八年級(五)班教室,開展了題為“探訪徽州古民居,弘揚徽州文化”的主題宣講活動。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結合近些天來有關徽州古民居保護和利用情況的調研成果,為同學們呈現了一堂具有啟發性的文化宣講課。宣講人王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深入淺出的分享,以ppt演示、視頻展示、知識問答的形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使同學們輕松參與到聽講中。他分享了團隊近些天來的調研之行,著重向同學們闡釋了徽州古民居的價值、徽州古民居保護面臨的困境、如何保護徽州古民居等問題。
團隊向中學生們分析了徽州古民居具備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引導學生們深化了對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制、結構布局的認識,而且深刻領悟了徽州古民居蘊藏的多重價值。如何幫助學生準確掌握這一內容,團隊總結了四點并進行舉例說明。一是許多古民居被廢棄不用,如昌溪村古民居數量不小但大多任其荒廢;二是倒塌的古民居無人管理,如雄村遍布眾多堆放垃圾、散養烏雞的古民居廢墟;三是古民居的精美構建屢次被盜,如琵坑村內“汪慶平宅”的門樓和八仙過海人物群像木雕先后被盜;四是有待修繕的古民居資金不足,如定譚村為古民居進行了項目資金申請,但目前仍在等待相關資金發放。團隊也從樹立保護意識、投身保護實踐、宣傳保護理念三個角度鼓勵中學生積極投身以古民居為代表的徽州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中。此次宣講在廣大中學生群體中普及了徽州古民居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助力中學生培育文化自信。
圖為團隊成員王恂在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學校進行文化宣講。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圖為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學校八年級(五)班班主任姚淑芳作總結發言。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圖為團隊在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學校合影留念。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歙縣古民居調研團隊 供圖
寄: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一座古民居就是一段厚重的歷史,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于無聲中訴說著令人回味的往事,見證著個人成長、家族變遷和時代發展。政府除了可以加大資金投入之外,還可以為現存的古民居登記造冊,記錄每一處古民居形成演變的過程。沒有哪一座建筑能歷經風雨的侵蝕而巋然不動,但有關它們的故事可以世代流傳。
如何讓徽州古民居得到保護和利用,讓徽州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為期七天的調研為團隊打開了思路。團隊認為,合理的保護、傳承和挖掘是讓一座座古民居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讓歷史文脈得以延續的重要路徑。地方在推進鄉土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之上,堅持“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當地文化的繁榮,也有助于激發百姓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