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精神血脈一直是時代浩蕩洪潮中自古不變的客觀要求,精神血脈也正如串起人與社會那串珠子的無形絲線。而于我們當今社會,精神血脈更是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載體。存“繼往”方有“開來”,只有當我們學會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動力時,我們才能走的更遠,開創更宏大的時代華章。清清運河水,靜靜流淌了兩千多年的歲月,綿延起億萬華夏兒女的精神共鳴。為此,實踐團在為期十四天的時間里,對成員所處京杭大運河的幾個沿線城市河段進行了各種方面價值的挖掘。
活動開展的時間是1月5日至1月18日。根據小組成員居住地的不同,所調研的地點主要是江蘇南通、浙江杭州、浙江嘉興、天津武清和北京通州。由當地同學進行實地參訪,其他同學通過騰訊會議同步線上實踐。
1月5日至7日主要探訪的是南通,對南通張謇紀念館和南通博物苑進行學習并隨機采訪一些路人有關運河人物張謇的事跡;1月8日至13日主要探訪的是浙江拱宸橋、橋西歷史文化街區、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桐鄉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豐子愷紀念館和革命歷史紀念館。

圖1 成員與張謇像合影

圖2 成員對館內介紹學習并記錄

圖3 成員與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合照
1月14至16日對于天津和北京段的運河有關地區進行探訪,例如北運河沿線、通州運河公園和燃燈塔等。1月17到18日對前期所拍攝的素材進行整理和剪輯,并通過網站的和紀錄片的方式將京杭運河的全貌呈現給大家。在開展線下的探訪的同時,制作問卷進行線上的調查,從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沿岸人民的傳承,大運河的當代價值以及如何對大運河開展保護這四個板塊展開。實地探訪和線上數據的分析和探查使得實踐團成員對于京杭大運河有了更加全面生動的認識。

圖4 成員與北運河康熙御書碑文合照

圖5 成員與京杭大運河北起點合照
圖6 京杭大運河網站截圖
京杭大運河起自杭州,中洛陽而止于北京,縱貫神州大地,串聯六個省份,合縱五大水系。修建起始于戰國初期,經歷數個朝代的延伸和擴展,所以稱之為一條“跨越時空的文化水脈”。觀古代,優厚的航運優勢被稱為漕河,沿河而居的人們創造出了無數的精神文化財富。看當今,很多人對其的了解僅僅只局限于隋煬帝主導修建的偉大的工程,但卻不去了解其現代的價值。比如,京杭大運河因其南北貫通的走勢,為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稱之為一條“跨越時空的航運水路”。此外,隨著社會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和保護意識越發強烈,與京杭大運河有關的,數量驚人的文化遺產也迎來了屬于它們的春天。人們從中得以窺見祖先的生活,品味到了文化瑰寶的璀璨魅力。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正是在黨和領導人的有力號召和呼吁下,實踐團成員對于大運河的認識也將更加深刻,大運河作為的文化血脈的作用也將體現的更加淋漓盡致。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
在南通流域,實踐團學習了張謇先生身上的愛國精神,創業精神,實干精神企業家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在當代這種精神也是同樣非常需要的,正是當今社會有這樣一批像張謇先生一樣的實干企業家,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才能如此迅速而高質量。在浙江的豐子愷紀念館,實踐團學習了豐子愷先生的愛國事跡,豐子愷先生從硝煙戰火的年代走了出來,以滿腔的熱血投身到革命事業,是當代的青年人都要去學習的美好的品德。

圖7 隨機采訪路人對于張謇的了解等

圖8 成員與中國大運河遺產點合照

圖9 成員向路人講解紡車
當代的大運河還依然發揮著她的航運的價值,在2022年,京杭大運河京津冀段實現通航,標志著北京市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水上旅游運輸。幾個第一都是這條古老的運河帶給現代人民的福祉。此次大運河京冀游船互聯互通推動了京冀兩地河道沿線文化、休閑和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為加快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組團集約緊湊發展的生態城市布局,用綠水青山擘畫美麗京津冀提供了重要支撐。這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是十分一致的。
人們常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書中了解到的有時候僅僅是單純且平面化的,而當此次,實踐團成員真正的去做一件實踐活動,會發現能夠學到許多書中沒有的內容,對于一件事物的了解也會更加的立體而多元,這可能就是實踐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