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對待吃飯問題上人們不僅追求填飽肚子更追求吃的健康吃的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更好地了解大食物觀下的漁業發展狀況和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下居民對水產品的需求狀況,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食”得初心實踐隊于2023年1月1日前往青島西海岸新區連心漁港開展實地調研。
連心漁港坐落于青島大珠山東南麓,地處山嶺,依山傍海,與美麗的靈山島隔海相望。宅科村歷史上以農、漁為主要產業,是一個典型的沿海漁業村,大部分村民都從事漁業捕撈及海珍品養殖、灘涂養殖、特種養殖等工作。實踐隊實地調研時正趕上漁船歸來,受季節等條件的影響下,出海的漁船較少,水產品多為八爪魚和比管等,魚產品較少。實踐隊發現前往碼頭來購買海鮮的人很多,當漁船上岸時,購買者圍在小攤四周挑選購買新鮮的水產品。實踐隊與海產品的購買者交流得知:他們大多為附近的居民,家離漁港不遠,最遠者駕私家車半小時左右可到碼頭。他們來這里買海鮮主要是因為這里的海產品比市場上的新鮮,而且少了很多加工程序也更為安全。
(圖1為實踐隊員調研時漁民歸來靠岸停船的情景)
(圖2為海鮮購買者圍在海產品周圍選購)
的確,隨著當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膳食呈現多樣化,也更加注重食物的新鮮與安全。實踐隊前期的調查問卷結果也顯示有80%以上的人在日常飲食中比較看重食物的健康營養,其次人們較為看重食物的美味和經濟實惠。過去人們的食物主要是“主糧”,當下中國進入新時代,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百姓逐漸轉變過去的飲食習慣,更青睞豐富多樣的菜果茶、肉蛋奶等“副食”。當下,人們的營養需求日益多元、全面、均衡,樹立“大食物觀”就顯得非常必要。我們要明確:大食物就是要轉變食物結構,不僅向主糧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我國居民可能對大食物觀的了解較少但是其部分思想已經滲透進大家的日常生活了。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在未來,我國居民對大食物觀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大食物觀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樹立大食物觀,既是對量的補充,也是對質的促進。中國作為14億多人口的大國,每天要消耗25萬噸肉、9萬噸禽蛋、10萬噸奶。“如何讓百姓在吃得飽的基礎上吃得好”這是糧食觀到大食物觀轉變的重要問題,也是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呈剛性增長態勢,未來食物消費仍處在增長期,居民膳食呈現多元化趨勢。樹立大食物觀,我們不僅要在耕地上做文章,還要面向整個國土空間要食物,而江河湖海蘊藏巨大的供給潛力,高質量發展漁業是更好地完善我國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
如何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擴大優質水產品供給,拓展綠色發展空間,是漁業現代化的重要問題。在調研中,實踐隊與漁民交流得知:連心漁港主要進行近海捕魚,漁民多為散戶,水產品無法實現規模化供給。同時,實踐隊也了解到在當地的海清鎮大陳村現代產業園的建設使村莊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也較好地滿足當地人民對水產品的需求。想要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滿足人民對優質蛋白的需求,不僅要發展農業,更需要進一步發展漁業集約化工程、穩定水產養殖并且積極發展遠洋漁業,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升級等一系列工廠化智慧化的方法來進一步推動漁業發展。
(圖3為實踐隊員采訪當地漁民小販)
如果說主糧是讓中國人民端穩飯碗的基礎,那么“副”食就是把這飯碗端穩端好的助力器,而水產品則是“副”食大軍中的重要一員。本次的連心漁港之行,讓實踐隊進一步認識到漁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人民端穩端好飯碗起到重要作用而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對我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有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