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三:匠心流轉·守望非遺薪火 (2025.06.29)
實踐的第三天,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福州文脈調研實踐隊將焦點從宏大的歷史敘事轉向精微的指尖技藝。我們深入探訪三坊七巷街區及周邊,尋找那些在時代浪潮中堅守的“守藝人”,體驗福州脫胎漆器、油紙傘、軟木畫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考察其在當代的生存狀態與傳承路徑。
在南后街的“福州三寶”展示館,我們首先系統了解了脫胎漆器、角梳、油紙傘的歷史淵源、工藝特點和藝術價值。展館內流光溢彩的漆器精品令人嘆為觀止。隨后,實踐隊專程拜訪了位于朱紫坊附近的一位脫胎漆器老藝人林師傅的工作室。狹小的工作室內彌漫著天然大漆獨特的氣味。林師傅年逾七旬,精神矍鑠,他一邊示范著“夾纻”胎體的制作——在泥;蚰灸I蠈訉玉疡叵牟迹椴迹┎⒎磸凸位摇Ⅶ燮,待成型后脫去內模,一邊向我們講解:“一件精品,從制胎、髹漆、裝飾(鑲嵌、彩繪、磨顯)到推光,幾十道工序,上百遍髹涂,少則數月,多則經年。急不得,也省不得。” 他摩挲著一件即將完成的仿古花瓶,漆面溫潤如玉,圖案層次分明,在燈光下流轉著深邃的光澤。談到傳承,林師傅不無擔憂:“年輕人嫌周期長、氣味重、見效慢,肯沉下心學的太少了。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絕活,不能在我們手上斷了啊。”隊員們嘗試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漆面研磨,親身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真諦與匠人堅守的不易。
在塔巷的一家傳統油紙傘作坊,我們見到了年輕的傳承人小陳。與傳統印象不同,小陳的作坊既有遵循古法、使用桐油、柿油(防水)、手工削制傘骨(要求“骨直、孔正、頭圓”)制作的經典款油紙傘,也開發了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如手繪卡通、清新圖案、輕量化改良)的文創產品。他坦言:“完全守舊,市場太小,養不活手藝;完全創新,又丟了魂。我們得在堅守核心工藝的基礎上,讓傘變得更美、更實用、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比如做小擺件、燈罩、甚至婚紗道具。” 實踐隊成員饒有興趣地參與了傘面繪畫環節,在素白的棉紙上勾勒福州的榕樹、茉莉花或坊巷剪影。小陳的模式讓我們看到了非遺“生產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可能路徑。
此外,我們還探訪了軟木畫和象園木雕的傳承點。在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向我們展示了利用栓皮櫟樹皮(軟木)切削、雕刻、拼接而成的精美軟木畫,其表現福州山水、樓閣、人物之細膩精妙,令人叫絕。研究員強調,軟木畫正積極探索與室內裝飾、旅游紀念品結合的新形式。在象園木雕傳承基地,我們則領略了福州木雕“精微透雕”的獨特魅力,并了解到他們正嘗試將傳統技藝應用于現代家具、空間藝術裝飾中。
核心發現與思考:
技藝精湛,工序繁復: 脫胎漆器等核心非遺對材料、工序、經驗要求極高,制作周期漫長,是典型的“時間密集型”和“經驗密集型”手工藝,其價值難以被工業化產品替代。
傳承斷層,形勢嚴峻: 學習成本高(時間、耐心)、經濟效益相對有限、工作環境特殊性(如大漆過敏)等因素,導致年輕學徒稀缺,核心技藝面臨后繼乏人甚至失傳的風險。
創新探索,尋求活路: 部分傳承人(如油紙傘小陳)和機構(如軟木畫、木雕)正積極嘗試產品設計創新(融入現代審美)、功能拓展(從實用品到裝飾品、藝術品)、材料改良(輕量化、環;、營銷模式更新(結合電商、體驗游),努力在市場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空間。
體驗互動,增強認同: 在展示館和作坊內設置的非遺體驗環節(如漆器研磨、傘面繪畫),對于提升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興趣、理解和認同感具有顯著效果,是傳播和普及非遺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天的“匠心”之旅,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文脈傳承不僅在于宏大的建筑與歷史事件,更在于這些細微精妙的“手上功夫”和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審美。非遺的困境在于“守藝”之難,其希望則在于“活化”之智。如何在敬畏傳統與擁抱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古老的技藝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是守護這份文脈“活化石”的關鍵所在。我們記錄下匠人的憂慮與探索,也嘗試為這份“守望”貢獻青年學子的思考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