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鄉野”成員石節子駐村實踐心得(三)留在家鄉這座“浪浪山”
“走出校園,融入村民。”在前往秦安縣葉堡鎮石節子藝術村的路途上,我一直在懷疑此行的目的。作為一個西北山溝溝里土生土長的孩子,我實在不覺得農村有什么好講的。在這里干旱是?,風沙是伴侶。農民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可收獲卻總是被自然的嚴苛所限制。那一片片單調的土黃色,仿佛凝固了時光,讓生活的色彩也顯得有些黯淡。在我的腦海中,南方總是被蒙上一層神秘而又溫婉的面紗,于是在高考前,我最大的愿望便是翻越這座生我養我的“浪浪山”。
當我們一行12人在學院董婕老師的帶領下幾經波折真正來到這片土地時,它打破了以往十幾年我對農村的認知,原來農村也可以做到垃圾分類井井有條,村民們也可以在靠天吃飯的窘迫情況下追求藝術精神。他們從生活感悟中汲取思想和情感,就地取材,把對村莊的情感和對藝術的理解,雕刻成每一件藝術作品。十三戶人家,亦是十三座美術館。一代又一代的人于此生生不息,把藝術深耕于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之中。感嘆之余,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怎樣一個引領者能夠帶動全體村民走上藝術鄉建的道路,他為什么不去機會更多的大城市尋求發展?要知道,在堅守了幾十年傳統生活方式的農民心中,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如何讓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以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對于藝術品,那只是他們生活之外的陌生領域,是曲高和寡的雅物,很難引起內心的共鳴與認可。
村長李保元說:“在以前的幾十年里,大多數村民最遠只去過天水市區,連咱們的省會城市蘭州都沒有去過,但自從靳勒老師參加工作有了能力以后,自費帶著村里人去了德國、各大展會參加了,村民們都長了見識,村里多數人都跟隨靳勒老師的腳步看了外面的世界。”或許這就是答案,靳勒老師在石節子藝術鄉建的過程中,沒有空喊口號,讓村民嘗到了甜頭,做到了實質性的為村民服務,讓村民們放下戒備,自愿去探索發展藝術鄉建的道路。雖然這位引領者已經離世,但他帶給村莊和村民的改變卻如那一盞明燈一般,持續照亮著家鄉的發展之路。如今,村里成功地建設了共享小院,新型經濟如同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被藝術和靳勒老師的故事吸引而來,村民們的經濟來源不再僅僅局限于依賴花椒、桃子等傳統農作物的銷售,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靠天吃飯的觀念,亦極大地提升了村民們的精神境界。他們由一開始的害羞靦腆,不敢和陌生人交流,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熱情。
“浪浪山”不高,卻困住了很多人。有些人竭盡一生都在追求離開大山,去追尋外面繁華的世界。大山,或許曾是束縛的枷鎖,但也是孕育夢想的搖籃。靳勒老師或許也嘗試過逃離貧窮、干渴、落后的故鄉,但他最終還是留在了家鄉,用心陪伴著父母和鄉親 ,用藝術的方式改變村莊。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用所學的知識,回饋養育他的土地,讓大山不再是阻隔,連接期盼與未來,反哺家鄉。
石節子村,是心靈的棲息地。作為本次實踐活動的主要拍攝者,我用鏡頭丈量石節子,踏入與自然交融的展館中,感受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所散發的質樸與寧靜。 在這里,我感受村民的淳樸與熱情,體會獨特的鄉野藝術,努力地用鏡頭去捕捉孩子們的笑聲、老人們的皺紋、田野的農作物。我將帶著這份珍貴的經歷和感悟,繼續前行,爭取將來用鏡頭記錄下更多關于這一小小山村的故事。
供稿人:付彤彤
指導教師:董婕


